黃偉強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5年版)》要求中學生能“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韻律、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誦讀古代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可見要實現終極教學目標,誦讀是基礎,是前提。筆者以《過零丁洋》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思考。
教學伊始,我首先讓學生自由地讀全詩,讀準字音、讀通全詩。在初讀的過程中,告訴學生自主選擇讀的方法,讀的重點。學生讀完詩歌后,我再提問學生朗讀中你覺得有哪些字詞的讀音需要老師同學幫助解決的?師生一起掃清障礙,讀通全詩。這個階段,有三個任務,一是把題目意思讀懂,二是把每個字都讀準,三是把詩歌的大意讀出來。
分析:反復初讀詩歌,喚醒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觸發他們誦讀古詩的激情,為學生走進文天祥的內心世界鋪平道路。
古詩的誦讀,讀好節奏很重要。而誦讀節奏的準確無誤,不但能保證誦讀的正確、流利,還有有助于領會詩歌的思想內容。在上課前我針對《過零丁洋》的七言古詩的特點,查閱資料,進一步了解到詩的節奏、重音、語調、語速、語氣是跟平仄和韻腳相關的。我示范誦讀,要求學生仔細聆聽,正確把握詩句的誦讀節奏。誦讀完之后,讓學生結合詩句,劃分節奏,明確句意。
接著我讓學生根據劃分的節奏按組輪讀,再帶領學生齊讀。然后我再分別要求女生、男生模仿老師的節奏誦讀詩歌。學生基本讀出了老師的要求。學生發現同樣是一首詩歌,隨著誦讀的節奏變化,古詩內在的音律美得到較充分的體現。
分析:教師的示范朗讀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師生共同進入到課堂角色中,讓課堂氣氛達到了高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5年版)》指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詩歌的語言大多比較凝練含蓄,大多是言在意外,教師在古詩教學中必須品味其言外之意,才能深入體會詩人的心情和感受,領悟詩歌所營造的意境。所以在品讀詩歌,領悟詩情環節中,我指導學生運用恰當的語氣、語音、語調、語速等誦讀技巧,從富有表現力的詞句入手,引導學生細讀品味、咀嚼涵泳,并前后詩句勾連,進入詩人的心靈深處。
教師在品讀環節中師生互動,老師一步步引領學生在理解詩句的基礎上進行朗讀,讀出詩歌中蘊含的情感。
分析:精講多讀、以讀代品、領略詩境。讀的過程就是“品”的過程,是一種有創造性的再現作者心理活動的過程,是接近作者主觀世界的過程。學生從聲情并茂的吟誦中讀懂了詩,領悟詩情,他們走進了文天祥的內心,演繹了文天祥當時的心情,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愉悅。
古人云“好詩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什么是熟讀?用古人的話說,就是達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換句話說,就是讀得滾瓜爛熟,以至熟而成誦。因此背誦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在課堂的結束之前,我讓同學們自由誦讀并背誦全詩,之后開展個人自由背誦、小組之間背誦比賽,比哪一組背誦得最有感情,最為流暢。
分析:背誦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在以后學習中得到良好的啟發和運用。背誦也要注意采用多種方法,比如個人自由背誦、分組競賽背誦等鮮活的形式,才能使學生在熟讀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教師把握住古詩教學“讀”的重要性,讓“讀”貫穿課堂學習活動,幫助學生構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發展思維能力,實現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教學的要求。
范讀是古詩文教學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范讀具有很強的榜樣效應,教師以飽滿的感情來朗讀,沉浸到文本中去,可以激發學生熱愛古詩的興趣。在示范誦讀中,教會學生誦讀節奏、語速、語調、語氣、語音的技巧,學生通過誦讀進行反復的情感體驗,達到以讀帶析,批文入理。
誦讀應該緊緊結合語言的品味、分析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點撥學生披文入情,理清脈理,把握作者的情感。學生在課堂上妙語連珠,精彩不斷,他們欣喜地發現解說內容具有更多的“詩情畫意”的妙處,充分體驗了成功的愉悅。在誦讀與品析結合中,學生不僅理解了內容,還提高了語文素養,教學目標的實現也在和諧互動中完成了。生成因預設而豐富,預設因生成而精彩。
總之,學習古詩文,反復誦讀、示范誦讀、誦讀品析相結合,課堂背誦讀貫穿始終,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達到熟讀成誦,學生養成習慣,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從而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養成語文素養,傳承傳統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