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隨著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報告的出臺,基礎教育各學科也在各自的學科范圍內進行大量的討論與研究。初中語文尤其是閱讀教學也加入到這一研究的行列,這主要是因為閱讀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決定著學生語文學習水平與語文能力的發展、提高。筆者作為一線語文教師,在過去幾個學期,筆者在閱讀教學上進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嘗試,獲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也有了相應的一些思考。在此,我從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綜合閱讀能力以及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等三個方面,來探討一下初中閱讀教學的策略。
核心素養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則是培養善于閱讀的學生。從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來看,自主發展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自主發展體現在初中閱讀教學中就是學會學習,換言之即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初中閱讀教學的效率,使課堂教學目標更易于實現;另一方面有助于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閱讀能力,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更富有成效。眾所周知,語文學科是一門積累很重要的學科,只有把課堂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打下更扎實的語文基礎。而良好的閱讀習慣,恰好就是聯系課內課外閱讀的紐帶,因此圍繞核心素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是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
筆者在七年級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就對學生提出了要擺脫小學語文閱讀養成的“中心——結構——重點與難點”的功利閱讀習慣,提出重視“閱”與“讀”的效果,從“讀”入手,來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如在莫懷戚《散步》的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開展有感情的朗讀活動,讓學生選取課文中自己最有感受的一段進行有感情朗讀,充分表現自己的情感體驗。有學生在朗讀“天氣很好。春天來得太遲太遲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冬季”一段時,就充分體現了其良好的閱讀習慣與敏銳的語感能力:“太遲太遲”讀出了作者的擔心與期盼,“總算”讀出了作者的慶幸心理,“又”讀出了作者的心酸與擔憂……這種豐富情感的朗讀,一下就把其他同學帶入到課文中濃郁的親情氛圍中。盡管筆者并沒有按教案來完成課堂教學,但一節課下來,似乎所有的學生都能解決掉課后的思考題。由此可見,初中閱讀教學通過圍繞核心素養,找到切入口,就能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生學會學習的集中體現,但初中閱讀教學要實現大幅度地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通過培養學生閱讀綜合能力來實現。在核心素養中,無論是文化基礎的人文底蘊、科學精神,還是自主發展的學會學習、健康生活,以及社會參與的責任擔當、實踐創新,都是學生閱讀綜合能力培養的立足點。如文化基礎的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在閱讀綜合能力中轉化為學生對閱讀課文的人文熏陶與理性判斷,像對閱讀材料的情感體驗與邏輯判斷就是人文底蘊與科學精神素養的表現,也是學生閱讀綜合能力表現的一個方面。而自主發展的學會學習、健康生活,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更是學生高效閱讀的重中之重。通過語感捕捉來迅速介入閱讀,既是閱讀教學的根本目標,也是閱讀綜合能力最明顯的表現。
像上述《散步》的朗讀方法,只要找到學生任一情感觸發點,那么學生對親情、對課文閱讀的理解就會更高效、更明確。除此之外,社會參與的責任擔當、實踐創新更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應用的落腳點,是考查與檢測的學生閱讀綜合能力重要環節。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說明閱讀活動的復雜多樣性,只有通過有效實踐運用,才能考查學生真正的閱讀綜合能力。由此可見,核心素養作為學生閱讀綜合能力培養的立足點,語文教師必須要閱讀教學中加以重視,并滲透于整個閱讀教學環節。
核心素養報告的出臺,其背景是新課程改革的深化,與學科課程標準的落實是密切聯系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是學術層面對課程標準的綜合解讀,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各學科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向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轉變,也適用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早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語文教學名師魏書生就對語文學習方式進行了有效的嘗試,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初中閱讀教學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將課堂閱讀教學與課外閱讀活動有機聯系起來,顯然學習方式的轉變是勢在必然的。
從理論層面來看,核心素養重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所獲得到全面發展素養培養。初中閱讀教學要獲得這種素養,只能通過課外閱讀活動的積累與推進,這就需要科學的學習方法與學習方式。因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轉變成為了學生閱讀學習全面發展素養培養的重要途徑。從實際層面來看,學生課外閱讀學習的效率高低與學習方式的科學與否,是成正比的。學生的學習方式越好,其閱讀效率越高。因此,重視核心素養其本質是與課程標準融合,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總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運用與探索,要深入、全面理解核心素養的三大內涵六大方面,通過與學科融合來推動學習習慣、閱讀綜合能力的培養,并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