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要求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獲得思維能力。教師要認識到在語文教學中閱讀是船,思維是帆,只有借助思維這個帆,學生的閱讀能力才能夠不斷地發展和提高。教師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對閱讀文章進行加工和處理,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高和思維能力的形成,實現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加工,確保學生在閱讀道路上一路向前。
有效的閱讀會使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心靈得到凈化。通過閱讀,學生的精神世界會變得更加豐富,因為閱讀文章中有很多不同的情景,學生可以在自主閱讀中主動地勾勒出文章中的畫面,形成自己的想象,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或者是事物形象變得更加具體、突出,在不斷的想象中形成學生的形象思維。例如在學習杜甫的《望岳》時,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通過閱讀的方式來想象和勾勒詩歌中的畫面,在大腦中形成自己的繪圖。閱讀詩句中,學生會看到泰山美景的形象,感受到泰山的巍峨、雄偉。通過閱讀前兩句,學生會看到一句是從遠看泰山,一句是從近看泰山,通過對青山、明暗、云、歸鳥的描寫,想象到雄偉壯麗的泰山景色。閱讀中,學生還會通過從不同角度來寫泰山的詩句感受泰山不同的美。這種帶著想象的閱讀會使學生在大腦中立體地勾勒出泰山的壯美,進而將泰山的形象繪畫在腦海中,逐步完善。這個閱讀過程促進了學生思維的形成和發展,有利于學生形成形象思維。
學生的閱讀不應該是盲目的,要有針對性,要圍繞著一些探究問題來閱讀。通過對問題的思考來促進學生將語言文字抽象化,形成自己的抽象思維。為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問題會為學生指路,使學生在思考中提煉出觀點,形成自己對文字語言的抽象性理解。這種理解是建立在學生對具體語言文字加工基礎之上的,需要學生積極思考,主動閱讀,運用自己的抽象思維來活躍閱讀文字的要點,形成自己抽象性的理解。例如在學習《敬業與樂業》時,教師要指導學生以閱讀材料為載體,訓練學生的思維。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抽象思維,從文章結構中提煉出要點。學生對文章框架結構梳理,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用關鍵性的詞語或文字來把握作者的寫作要點,積極地進行抽象思維。在本課的閱讀中,通過對文字的閱讀和分析,學生會看到文章的寫作思路,勾勒出寫作框架,逐步將文章結構清晰化,形成自己抽象性的認識。在對文章的文字加工過程中,學生會認識到文章主要分為三部分,首先是提出“敬業樂業”的寫作主旨;其次從“有業”“敬業”“樂業”三個方面分別闡述了它們的重要性;最后總結歸納,再一次強調文章的中心。在談論“有業”的時候,主要采用了舉例論證的方式來闡述。其中談到了孔子和百丈禪師的例子,進一步說明了有業的必要性。同時還引用了儒門和佛門的話,也證明了人人有業的必要性。學生運用抽象思維,對這些實例和語言提煉,會總結出文章的思路和寫作方式,進而使學生可以把文章結構和框架了然于心。學生通過總結會對語言文字進行加工處理,歸納概括出中心和主旨,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從而訓練學生的抽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這種抽象性的思考是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展示,是學生通過不斷地對閱讀材料加工和整理形成的。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地思考問題,在解答問題的同時運用自己的抽象思維,把握閱讀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圍繞著這些要點進行提煉和總結,形成自己的思考能力。
閱讀不僅僅是學生的讀,還需要學生閱讀后的“說”。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文章后去圍繞著文章進行討論和溝通。溝通中他們會說出自己不同的閱讀體會,進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和拓展,在交流中增長見識,形成創新性的理解。教師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來分析文章,提出自己的個性化認識,大膽表達。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中應該包含發散思維和比較聯系思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向著更廣和更寬的思路去探究,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考,將與之有聯系的事物和形象都聯系起來。同時鼓勵學生進行比較,通過比較來使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合理,規范自己的思維,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和提高創新思維。例如閱讀《中國石拱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說一說他們如果自己設計一個石拱橋,會設計出什么樣的?問題并沒有固定的答案,學生會按照自己的思想和想象去繪畫,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去設計,展現學生的潛能,突出學生的個性。通過學生的溝通,學生會為自己設計的石拱橋找到靈感,在想象中展現出獨特的想法和新穎的設計,在比較中完善和改進自己的設計,呈現出獨一無二的作品。溝通為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新提供了源泉,確保學生思維的蔓延和精彩。
總之,借助閱讀活動學生會了解豐富的知識,思維會在不知不覺中向著四面八方去拓展和蔓延,使學生對于閱讀材料中的形象勾勒更加具體;形成抽象性認識;表達出自己的創新性觀點,實現不同思維的發展和鍛煉。通過學生的主動思維,閱讀不再是枯燥干癟的文字,而是生動的畫面和清晰的框架,學生的思維能力也能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