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志剛
信息技術與學科深程度融合的實質是要變革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建立一種“以學為中心”的新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為目的,更加重視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強調知識的探究和發現,倡導要用平等溝通和交流的方式從事知識學習。因此,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深程度融合的研究,成為學校領導與一線教師深入探討的課題。
但從當前信息技術在中小學教學實踐中應用狀況來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不管是從深度還是廣度上看,都遠未達到改變教學結構、教學模式、師生教與學的方式的程度。就高中語文學科來說,存在的問題可概括為:要么刻意回避信息技術,難以接受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理念;要么一味地依賴信息技術,直接用PPT進行教學;要么將信息技術作為應付檢查和領導考核的工具。這三種情況中,過分信賴信息技術的情況最為普遍,且多存在于青年教師這個群體中。因此,筆者將對這種情況進行探討。
許多老師利用信息技術具有的靈活快捷的信息傳輸功能,在教學中只注重PPT的設計和演示,而忽略了文本的基礎性作用和主體地位,部分教師甚至完全拋棄了教材來進行課堂教學,不注重對文本內容本身的闡釋,課堂完全無板書,使語文課堂成為冷冰冰沒有溫度的課堂。這與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是相違背的。并且PPT的教學內容往往由自行制作或借鑒他人成果,其內容的準確性、全面性、發展性,創新性都有待商榷。相反,經過嚴格篩選的經典課文卻被拋棄,使教學成為空中樓閣。
毋庸置疑,信息技術的運用確實可以節約時間,但弱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整節課面對的是PPT,而不是授課老師。而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學科,師生的思想交流和情感體驗是語文教學的升華部分,過分依賴PPT來演繹教學內容,導致教學重心的錯位。老師最為關注的不再是學生的需求,而是更完善的PPT,學生更為關注的也不再是老師的水平,而是更有趣的PPT,其導致的結果是課堂的生成性缺失,教學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實踐表明,多媒體教學確實能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象化,使枯燥單調的教學過程感性化,但課堂交流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將會縮小學生的思考空間,而且高頻率的視角轉換,使學生疲于應付,難以有充裕的思考時間,更談不上涵詠品味。這勢必弱化師生的思想交流和情感體驗,發散性思維被快速的機械化流程所抑制,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很難被激活,長期下去就會失去語文教學的根本。
所謂“融合”就是指一個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使系統各要素發揮最大效益。而深度融合,有人可能會顧名思義地認為就是在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也就是把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在課堂中教學中予以運用。這其實還沒有真正理解融合。信息技術與學科深度的融合就是將信息技術變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課程內容、課程資源、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實現整體的有機結合。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有兩個目標:第一,通過運用信息技術變革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第二,在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與能力,實現對人才培養標準的根本性轉變,即從知識積累型人才轉向知識創造型人才。
要充分認識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輔助性作用,明確其基本定位,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目的是更深、更廣、更快地展示教材的內涵和外延,并搜集與教材相關的信息,而不是取代教材。它應該是幫助教師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文本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它作為教學的核心材料,其地位和作用不能輕易否定。因此,回歸文本是“融合”的基本原則。
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探討、體驗、質疑、反思、創新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新導向。因此,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融合應以輔助教師課堂講課為重點,而不是對教師角色的顛覆。信息技術應在“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情感、啟迪思維、增強美感”等方面發揮作用,不斷拓寬語文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為語文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作為一線教師,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與高中語文教學的融合應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目標。現實中許多案例表明,過度依賴信息技術將弱化學生的語言領悟能力、語境思考能力以及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要堅持適時、適度的原則:適時切入,恰當運用,科學實施;要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信息素養上下功夫。即要培養學生學會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學習、討論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認知工具,學會使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閱讀、寫作和檢索處理信息,這樣的融合才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