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春秋季,我的手掌都會脫皮,給生活增加了很多麻煩,嚴重的時候甚至上班指紋打卡都不能識別。這該怎么辦?
鄭州 賈先生
答:您這種情況屬于剝脫性角質松解癥,病因尚不明確,但遺傳因素和多汗癥都可能是誘因。剝脫性角質松解癥主要表現為:皮膚手掌出現薄紙樣表皮剝脫鱗屑,大多呈左右手對稱分布。這個病與手癬的區別在于:不具有傳染性,無瘙癢感,可自行緩解。手癬一般出現在單手,屬于真菌感染,瘙癢感很重。
患者可使用低濃度的角質剝脫劑或溫和的潤滑劑來緩解癥狀,如維A酸乳膏、尿素乳膏等,口服維生素B也有一定的療效。平時應避免用水泡手,盡量少接觸肥皂、洗潔精等洗滌制品。
網絡上流傳的用鹽、米醋、姜湯泡手治療的方法是錯的,這容易越洗越干,對手掌產生刺激。
這個病的產生,與缺乏鋅和維生素A有一定關系,平時應多吃富含維生素A的蔬菜水果,如菠菜、橘子、西紅柿等。還要盡量多喝水,緩解體內的干燥。如兒童發生手掌脫皮的癥狀,應及時做微量元素的檢查,嚴重者需及時就醫。
中藥一定要趁熱喝嗎?
最近孩子發燒,找醫生給開了點中藥回家自己熬。藥熬好了,晾了會就準備給孩子喝,可家人說發燒要等藥放涼了再喝才行。中藥不都是要趁熱喝嗎?發燒就不能喝熱的中藥嗎?
江西 宋女士
答:中藥湯劑一定要趁熱服嗎?其實,不一定。傳統中醫藥理論對服藥方法非常講究,具體到藥液溫度就有涼服、溫服和熱服之別。服藥冷熱主要依病情需要和藥物性質而定。
涼服:是指將煎好的湯劑放涼至室溫(20℃左右)服用。一般清熱瀉火、解毒通利、祛暑之劑應涼服,如清營湯、白虎湯、導赤散、清瘟敗毒飲等宜涼服,這樣可以增強藥物清降通利的功效。尤其夏季解暑中藥,涼服清涼解暑效果更好。另外,嘔吐患者或中毒患者服藥均宜涼一些。
溫服:是指將煎好的藥液放溫后(30~35℃)再服用。因溫服能減輕對胃腸道刺激,且苦味會減弱,有利于吞咽,故是最常用的服用方法,湯劑多宜溫服。特別是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物,如瓜蔞仁、乳香等。溫服和胃益脾,能減輕刺激。
熱服:是指將煎好的藥液趁熱服下或將藥液溫熱(50℃以上但可以耐受)服用。中醫講“寒者熱之”,一般寒證用熱藥,宜熱服,如溫中散寒、補虛扶弱、理氣活血、發汗解表的藥劑應熱服,如補中益氣湯、理中湯等宜熱服。尤其是發汗解表劑,更應熱服以助藥力,發汗解表退熱。
此外,服藥冷熱還應考慮季節、地域及患者體質等多種因素。例如寒冷季節時、老人、兒童、孕婦和久病體弱者不宜冷服,否則易損傷脾胃陽氣。真熱假寒證時應寒藥熱服,真寒假熱證則應熱藥冷服,否則會出現拒藥、嘔吐現象。總之,正確適宜的服藥方法,對保證藥效的充分發揮和減小副作用至關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