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
摘 要:人名是個體身份的專用名詞,是一個人身份的語言標志。名宇不僅寄于了個人的理想與希望,也能反映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風俗時尚和倫理道德、宗法制度。本文通過研究古代人名,揭示了我國各個歷史時期人們不同的取名特點及其追求與愿望,體現出古人名鮮明的時代特征。
關鍵詞:人名;先桑;兩漢;魏骨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明清;時代特征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個人的能力越來越大,個性的區別越來越明顯,到商周后,先人們開始起名。我國古人名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五個階段,每一階段的人名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從而形成古人名鮮明的時代特色。
先秦階段是我國人名的初創時期,質樸無華,隨意自然。孩子出生后,根據生日或身體特征以及特殊意義命名,并不刻意修飾。殷商時期流行以生日的干支命名,主要是用天干取名。據漢代《白虎通·姓名》載,“殷以生日名子何?殷家質,故直以生日名子也。” 殷商30代君王,有28代以天干取名,涉及到9個天干。如開國者成湯就名天乙,高宗武丁戰功顯赫,紂王帝辛更是盡人皆知。這種干支命名法一直流傳至今。以身體特征命名的如衛公子黑背、楚公子黑肱、晉成公黑臀及老子名耳等。還有以特殊事件命名的,如鄭莊公因難產取名為寤生。先秦人取名不求高雅、不避粗俗,只把名字作為一個符號。
隨著漢人文學意識的覺醒,漢人的名字已脫盡先秦時的質樸和粗俗,開始講究字眼、追求寓意,寄托個人的理想與抱負。漢高祖劉邦從底層奮起,統一天下,激發了漢人強烈的功名心,漢人的名字體現出漢人建功立業、治國安邦、授勛封侯的崇高志趣。如趙廣漢,西漢涿郡人,“廣漢”,廣大漢朝之義;韓安國,西漢梁國成安人,景帝時率兵打退吳國叛軍;張安世,西漢杜陵人,昭帝時任右將軍,宣帝時為大司馬,一代富豪;趙充國,西漢大將,隴西人,武帝、昭帝時,率軍打擊匈奴,宣帝時,封為營平侯,“充國”,“充國之光”義。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學日益發達,東漢時更得到光武帝、漢明帝的極力推重,儒家所崇尚的忠、孝、仁、義、禮、賢、德等觀念的字眼頻現東漢人名中。如宗慈字孝初;丁鴻字孝公;邊韶字孝先;趙孝字長平;蘇順字孝山;郭嘉字孝仁;李尤字伯仁;楊仁字文義;張純字伯仁;曹仁字子孝;許慈字仁篤。東漢人崇尚經學,其名字寄托了儒家倫理道德思想,更加文雅、含蓄。東漢人的名字不再具有西漢時的功名利祿思想,也少了西漢人那種激昂進取精神。
魏晉時代,宣揚老莊思想的玄學興盛,玄學批駁儒家的仁義道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老莊哲學中的“道”、“玄”、“真”“元”、等字眼常常出現在人名中,如王渾字玄沖;傅玄字休奕;鄧攸字伯道;庾亮字元規;溫嶠字太真;桓溫字元子;桓玄字敬道;謝玄字幼度;司馬道字元顯;劉牢之字道堅。
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時期。北朝人名隨意率真,文化修養不高,如盧丑、趙黑、閭大肥、傅豎眼、東路頭之類,不避俗名丑名,世俗生活氣息濃厚。南朝人名高雅精致,顯出較深厚的文化修養水準。世襲士族以其姓氏、地望、門第、宗譜相標榜,炫耀其世代豪俊的非凡身份。普通知識分子因仰慕豪門世族的富貴顯赫,也喜歡在名字中使用一些為士族所垂青的字詞,如“士、彥、孝”等。如陸澄字彥淵;范云字彥龍;張率字士簡;劉繪字士章;劉勰字彥和;劉杳字士深;阮孝緒字士宗;優挺字士標;蕭誕字彥偉;臧嚴字彥威;沈穆字彥和;劉峻字孝標;劉苞字孝嘗。
南北朝人名的另一特點是廣泛使用佛家語。佛教在兩漢之際傳入我國,南北朝時,佛教信仰深入人心,但北朝佛教與南朝佛教不同,北朝佛教重視功德,南朝佛教重視佛理,南北朝人名中的佛教字詞有所不同。南朝多取“佛、曇、慧、僧、法”等抽象詞語,如王曇生、王曇首、王僧綽、王僧達、王僧佑、王僧辨、段佛榮、陸法真、孫法宗、沈慧休、樂法才、沈曇慶、劉曇凈。北朝人名卻直接取佛家名、法器名,如呂羅漢、呂七寶、崔目連、吳悉達。
唐代社會穩定,傳統儒學呈復興之勢。唐代人名反映了儒、道、佛三教共榮兼存的局面。唐代重視對儒學經典的考訂、注疏工作,涌現了許多如顏師古、孔穎達、陸德明等著名的經學家,特別是唐明皇李隆基親自注釋《孝經》,大力推崇儒學。“仁、義、禮、知、忠、孝、節、恭、敬、德”,這些體現儒家思想觀念的字詞被廣泛納入名字中。如尉遲恭、楊國忠、薛仁貴、狄仁杰、陳玄禮、徐敬業。唐代佛教的發展不同于南北朝時期,源于西土的佛教義理與我國本土的思想文化交融,產生了獨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唐人已不再滿足于對佛教的狂熱崇拜,唐人名字中有關佛教的字詞已經大為減少。而有關道教的字詞在唐人名字中卻呈異軍突起之勢,這可能與道家的始祖和唐代皇帝同姓李有關,道教借助皇帝的支持而風行天下,有關道教的字眼如“道、玄、真、樸”等,頻見于人名中,如房玄齡、崔義玄、李道宗、顏真卿、陳玄禮、吳通玄、裴守真等。
唐代人名的另一特點是雙音節名字大量增加,兩字結合表達明確意義,寄寓美德或抱負,表達志向和愿望,有的則直接截取于成語或名言,如武三思,源于《論語·公冶長》,“三思而后行”;杜如晦,源于《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還有的借用古代杰出人物的名字,如孔巢父,借用了古代隱士巢父的名字;李孟嘗,借用了戰國時齊國田文的封號孟嘗君。
五代時,我國戰火連天,州鎮割據,政權更迭。人們多以“彥”為名,起自唐末,迄于宋初,遍及各地。唐末有宰相徐彥章、左拾遺徐彥樞;梁有王鐵槍王彥章、統兵大將謝彥章;五代以“彥”為名的大小人物,見于史冊的有145人,名為彥章的11人,彥威的7人,彥卿的7人,彥進的4人。
宋代理學發達,人們注重人格與道德的修煉,強調“存天理滅人欲”,宋人取名特別偏好那些表示美德善行的字詞,如高懷德、石守信、王延德、韓世忠、真德秀、李孝忠;包拯字希仁、余靖字安道、歐陽澈字德明。同時,宋人還喜歡用“老、翁、叟”表示年邁衰老的字入名,如:孟唐老、孟元老、陳敬叟、劉溫叟、劉辰翁等等,這大概與宋朝理學盛行后,封建文化缺乏銳氣,崇尚古典,推重成熟中庸有關。
元代,北方蒙古族南下中原,人名中出現了許多少數民族音譯或意譯的名字,如成吉思汗、拖雷、窩闊臺、旭烈兀、兀良合臺、耶律楚材、察罕帖木兒、石抹宜孫,成為我國姓名史上一道奇異的景觀。
明代與宋人相似,也喜好以表示美德的字詞為名,只是較宋代人名多了些對幸福人生追求的意味,如孫可旺、李成棟、高攀龍、周順昌、曹變蛟、周遇吉、黃得功、何騰蛟、張名振,寄托了人們望子成龍、光宗耀祖、追逐名利的世俗愿望。
清代是我國傳統文化集大成的時代,清人眷戀緬懷古代燦爛的文化,重視文物古玩的收集、玩賞與研究,清人的名字常常借用古代玉器、青銅器的名稱,如:姚鼐、田文鏡、施瑯、圖理琛、李紱、傅鼐、曹振鏞、汪士鐸、嵇璜、費金吾、黃叔琳、和珅等。另一方面,受“文字獄”的毒害,清人對政治時事噤若寒蟬,不敢直抒胸臆,在名字上追求含蓄而古奧的風格,如:胡中藻、黃宗羲、傅維鱗、查繼佐、魏象樞、徐乾學、劉獻廷、嚴鴻逵、戴衢亨等,這些雙音節字名不能直接組合成詞,亦無語法上的關聯,其意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總之,在我國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人名不斷受到時代潮流的浸染和沖擊。人名中不但蘊涵著對社會的期望心理,更留下了各時代的文化烙印和風俗時尚。
注釋
[1]班固《白虎通》,中華書局1985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