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漢朝作為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時期。他的重要,體現在他是書法世上一個承前啟后的時期。漢隸的成熟有統治者推動的巨大作用,漢隸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與漢民族獨特的審美意愿有著深刻的淵源,他是書法史上的瑰寶。
關鍵詞:漢隸;發展;民族審美;時代精神
自秦統一六國,我們知道秦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這個融合的大國,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國車同軌,書同文”,在文字方面絕不是全部取締了他國文字,強制人們只書寫一種文字,而是將小篆等作為秦朝的標準書體,用于政府公文。而當時明文規定的官方文字有八種:大篆、小篆、蟲書、隸書、刻符、摹印、署書和殳書。八體的形成并不是一躇而就的,它只是建立在時間與地域上的歸類。
隸書成熟于西漢,但其產生卻在秦末漢初,或者說秦文隸變在對西漢隸書的成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然而當我們談及隸書時,很有必要闡述一下關于“隸”的解釋:“隸指的是徒隸,而徒隸在秦時是一個官階卑微的官職,這些人在當時充當了復制文書的職能,當時沒有打印機,所以由他們再次抄寫的副本,便稱為隸書?!蹦敲催@樣一種地位低微的文字,為何引起重視,并在漢朝登入大雅之堂占據主要地位呢?歷史上一個比較具有傳奇色彩的說法是王次仲將大篆改成方便書寫的隸書而被秦始皇賞識并逼他出仕,而變成大鳥振翅而飛還留下了大小翮山。另一說法是秦代獄吏程邈平時管理文書工作,獲罪后在獄中便創造了更加方便書寫的新書體,這種書體在百業待興,公務繁多的情況下得到了社會的認可。當然這種新書體只是秦書隸變的一個過程,人們稱之為秦隸或古隸。秦的短壽與后來的戰亂使得其各項政策包括對文字的整理工作都被打亂或者中途夭折,使得漢朝統治者十分重視文化的整頓。并且將文化程度的高低納入選拔官員的的制度之中,在《尉律》中:“學童十七以上試書,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守并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所以說當政府提高百姓文化水平而強制力實施的政策,并且直接將仕途利祿與能書相結合,直接的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并將識字,習字,及對字的矯正真正的像對待種田一樣仔細謹慎。到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經學不但成為了當時標榜個人文化水平的象征,其地位也在小學之上,經學要求人們不但要識字寫字,更要懂得微言大義之理。漢武帝時期是漢朝發展的鼎盛時期,文化與文字的結合在這一時期,更多的人愿意并且有條件去通過學習來改變自身或家族的命運。同時鑒于當時“書缺簡脫,禮崩樂壞”抄錄書籍成為了漢代人的習慣。但是由于普遍漢代人文化水平較低,要求文字書寫簡約實用,還有當時鴻都門學的興盛,使得從秦傳下來的難以學識辨析的古隸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也促使了漢隸的普及與發展。漢朝不像后來的朝代還沒有對文字有過多的個人意識在書寫里面,可以說西漢初由于政治原因,使得人們熱衷抄錄書籍,在抄錄中人們逐漸意識到書寫的規范有利于辨識,在這基礎上便有一些寫的更加整齊的清晰地被人們所追捧直至東漢末期才有出現將能書當做是一種修養,那些文吏階層中的能書佼佼者也被尊稱為書家。然而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西漢到東漢初期時的碑刻與漢簡并沒有明顯的師承關系各有風格,但在形式上有著其共性,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這與當時出現的書寫工具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我們在敦煌漢簡1922號發現的漢武帝時期的漢簡中可以發現,此時的隸書已經完成了它的轉型,整體結構已從豎向轉向橫式,并且在筆畫中特別注重橫畫的態勢,整體布局在個體的扁闊式的形態里完成了整齊與規范。但是長此以往也形成了固定的書寫模式,就像張建中在《書法文化與文化書法中》對此時隸書的描述:“隸書完全成熟了,雖然各種風格有所不同,但是最基本的特征已經定型,那就是橫折轉折處筆鋒多變作方折,帶有波磔筆畫盡力向左右拓展,充分顯示了毛筆提按發生的粗細變化的柔美與流暢。”2蔣勛先生在對漢隸筆法上的“水平”與“波磔”與建筑上的”反宇”和“重檐”的相似性,在文化符號的角度觀察并加之漢代前后的視覺因素來分析:“這不僅僅是藝術上的偶然,而是卻有著日積月累的感情背景...這樣實用的目的,更包容了漢民族獨特的審美意愿?!?
漢隸的存在不似一般館閣體呆滯死板冷漠,他以其獨特淳樸卻奔放大氣的氣概在書法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漢隸的成熟發展為后期楷書、草書等的衍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還影響了現在中國文字基本造型的轉變。魯迅先生曾指出中國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蔽淖肿畛跏菍憣嵉?,經過由繁至簡,由簡入繁的變化,真正地漢隸走向了簡約的抽象之形與漢代人追求的實用性有關,而這樣的實用感不但和政治環境有關,也和漢朝的人文環境有關。所以漢隸擁有的美感同樣是在社會的發展中產生的,與社會的因素息息相關。統治者的意志與審美往往會被當做國家意志來效行,當發展至漢武帝時期,主動攻打匈奴,國力空前繁盛,使得舉國上下都會洋溢著這種建功立業的雄心與磅礴大氣的英雄之氣,在漢隸藝術上則表現在那筆雖盡而意猶存,一橫定乾坤的開張之勢。
社會形態的不斷發展,漢民族的審美觀也在不斷改變。倆漢時期對于書學的氣氛只增不減。唯物主義辯證法中,“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西漢后期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書法家并且陸續出現了關于書法理論的記載,如當時名極一時的大師楊雄的在文字學領域提出來的“書,心畫也”的理論,被我們后來的書法家和理論家利用其相通性廣泛地運用在書法領域,還有許慎創作的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為我們在文字上的學習做出了很大貢獻,還有產生了著名的書法家如蔡邕留下的《九勢》中提到:“夫書肇于自然,自然即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跳出簡單的黑白顏色層面體悟書法,漢字的結構聚散、書寫成文的節奏快慢更是對陰陽大美的實踐,是貫徹和諧、中庸、對立統一的陰陽變化規律的體現。”4不難看出書學已經從一種能力轉變成技藝,最終上升為來自自然卻高于自然的普遍中特殊的美——書法藝術。所以在后期我們可以發現有些作品雖然是漢隸本體,但是在章法上給予了更多的重視,在書寫上開始追求更加豐富的形式,這為后來的魏晉時期時期書法形式的多樣化的空前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于漢隸與后來出現的行書,草書,楷書相比差異懸殊,所以漢隸的出現是對過去終結,又是對未來的開始。漢民族以其扎實的力量將漢文化深深扎入華夏大地,無論朝代的更替還是數字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漢隸的獨特魅力的形成離不開漢民族精神的滋潤,他是書法世上的瑰寶。
參考文獻
[1](漢)許慎《說文解字·敘》
[2]張建忠《書法文化與文化書法中》 北京 藍天出版社 2013年
[3]蔣勛《美的沉思》長沙 湖南美術出版社 2015年版
[4]孔見、尹大瑋《書浴儒風—中國傳統書法的文化根源與價值觀的形成歷史及環境》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年版
作者簡介
白清濤,女,漢族,河北,碩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研究方向:國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