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國 / 江蘇省教育廳副廳長
黨的十九大報告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出了新思想、新要求。教育作為重要的社會事業和民生事業,扎實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任務,是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目標。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江蘇在全國較早提出并組織實施教育現代化,經過20多年的努力,已初步建立起與江蘇教育相適應的教育體制機制,教育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教育治理能力不斷提高。
強化政府發展教育責任。江蘇在推進教育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強化各級政府責任,加強省級政府統籌,構建政事分開、權責明確、統籌協調、規范有序的教育管理體制。學前教育實行省市統籌、以縣為主、縣鄉共建的體制;義務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體制,同時發揮鄉鎮參與建設的作用;普通高中教育實行市縣統籌規劃建設、學校自主發展的體制;職業教育實行市縣為主、政府統籌、行業參與、社會支持的體制;并進一步完善了部屬、省屬、市縣屬和民辦高校的管理體制。
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我們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完善黨委領導、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依法治校、社會參與的現代大學治理結構;規范和加強高校學術委員會建設,發揮在教學、科研等學術事務中的重要作用。加強中小學校黨建工作,完善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負責制;完善校內權力運行機制,健全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建立健全教職工代表大會等制度,發揮群眾團體在學校治理中的作用。
朱衛國
推動社會參與教育治理。社會參與是傳統意義上的教育管理與教育治理的顯著區別,也是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我們積極探索建立高校理事會(董事會),健全社會支持和監督學校發展的長效機制。探索高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的模式,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提高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支持相關行業協會、專業學會、基金會等社會組織在教育各層面治理中發揮作用。建立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制度,促進家校合作,促進教育健康發展。
這幾年,江蘇教育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需要通過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以解決。
教育發展還不平衡充分。教育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現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要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一是供需矛盾突出。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期盼前所未有地強烈,公平地享有教育的愿望前所未有地強烈,對個性化、多樣化、適合性的教育的需求前所未有地迫切,對減輕中小學學生課業負擔前所未有地關注。二是發展不夠平衡。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各類教育之間、校際之間在辦學條件、師資配置、管理水平、校園文化、質量內涵等方面發展不平衡。三是發展不充分。表現為對教育的重視不充分,對教育規律的認識不充分,推進教育公平不充分,教育內涵發展不充分,教師積極性發揮不充分,教育保障能力不充分,社會參與教育不充分,教育信息技術應用不充分,教育國家交流與合作不充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不充分等。
教育結構還不合理科學。在區域布局上,存在南北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發展不平衡;在教育類別上,存在幼兒教育、義務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發展等不平衡;在資源配置上,存在校舍條件、儀器設備、師資力量發展不平衡;在發展態勢上,存在因城鎮化進程、人口出生變化、戶籍制度等政策變化所造成的教育資源短缺與過剩并存的現象;在教育環境上,存在教育理想、教育規律、教育價值與現實之間的沖突等。
教育熱點問題尚未解決。基礎教育突出存在“擇校熱”“課外負擔重”“大班額”的問題。反映在教育理念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幾重幾輕”現象:重視應試教育,輕視素質教育;重視智育,輕視德體美教育;重視考試科目,輕視其他科目;重視考試分數,輕視能力、人格培養;重視“尖子”學生,輕視一般學生;重視教師教,輕視學生學;重視學校教育,輕視社會教育、家庭教育。
教育法治有待加強。在制度保障上,促進教育持續、有效的體制機制還沒有形成,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體系還沒有形成,推進治理體系現代化和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任務還十分繁重。在條件保障上,政府依法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地區和學校教育資源不足,仍然存在大規模學校、大班額現象;一些地區和學校教學儀器設備、圖書資料不足、陳舊,不能滿足實驗課程、動手體驗和閱讀的需要;一些地區和學校教育信息化手段落后,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投入保障上,生均公用經費、政府公共財政保障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一些地區對義務教育投入還沒有持續做到“三增長”。在師資保障上,教師的合法權益需要得到有效保障,骨干教師、農村教師、音體美教師呈結構性缺乏,教師的師德水平、業務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更加突出依法治教,更加強調多元主體管理、民主參與式管理、互動式管理。
堅持“法理情”導向。深化教育綜合改革要合法、合理、合情。合法是前提,合理、合情是基礎,“法理情”的順序不能顛倒。今后,我們要加強教育法規和標準建設,不斷完善教育立法,認真實施教育法律法規,依據標準實施規范化管理,依法加強省級政府對市級政府履行教育責任的督導評估。要強化依法決策機制,規范決策程序,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落實公共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等法定程序,推進依法科學民主決策。要依法處理教育矛盾糾紛,探索建立在法治框架下的多元化矛盾解決機制,切實維護師生合法權益。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政府行政權力的再調整、再分配,政府處于主動和主導地位,該放的必須放,該管的必須管,認真做好服務,打造法治型政府、服務型政府。要全面清理教育行政權力事項,列出負面清單,堅持放權與監管同步,構建行政監管、信用管理、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相結合的監督體系。要優化公共服務,特別要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網上辦事和實體聯動的政務服務平臺,通過多種形式形成線上線下服務、虛擬與現實服務的新型政府教育服務模式。
理順“政校社”關系。構建政府、學校、社會三者新型關系,是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政府著重做好頂層設計、依法行政、簡政放權、調配資源等宏觀管理工作。學校要依法依規辦學,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不斷提升辦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社會要發揮優勢提供優質、多樣、適合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服務,積極參與教育治理,形成正確的教育導向,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
推進“管辦評”分離。要通過改革,逐步形成政府管教育、校長辦學校、第三方評教育、評學校的局面。今后要特別重視加強教育評估機構建設,重視委托社會組織開展教育評估。教育重大問題決策前要有第三方評估意見,解決教育難點、熱點問題和了解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等都應當有第三方參與,形成管辦評相互分離、各司其職,共同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