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穎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標》(2017版)倡導開展群文閱讀,筆者認為可以將教材整合作為群文閱讀的發端,在此基礎上靈活開展專題教學,精選學習內容,變革學習方式。專題教學強調課程的選擇性,通過有選擇地、創造性地設計和實施,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在此,筆者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教學為例,依據學情,整合教材內容,開展專題教學,探索語文教學的“新大陸”。
高中語文新課程的一個主要特點是具有很大的彈性,選修課與必修課相比,更突出選擇性,這就為師生重組教材提供了基礎。教材是一個“例子”,教師應有整合與重構意識,要徹底打破教教材的魔咒,從從而開辟出用教材教的教學新路徑。
人教版《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詩歌部分共三個單元,分別是知人論世、緣景明情和涵泳詩韻。教材把“涵泳詩韻”放在了最后一個單元。眾所周知,讀是古詩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古人把讀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只有先學會了讀,才能談到鑒賞品悟。學習詩歌尤其重視誦讀,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把握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亮強弱,語流的急徐曲折,體味詩歌的韻味美、流暢美、氣勢美、音樂美。又因為古代詩歌是配樂歌唱的,通過歌唱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基于以上原因,可以把“涵泳詩韻”作為一個專題,重新組合單元教學內容:李煜《虞美人》、李清照《一剪梅》、李白《將進酒》,這三首詞分別代表兩種不同的風格,前兩首清新婉約,后一首飄逸豪放;前兩首我們可以低吟淺唱,后一首我們可以引吭高歌。通過歌唱《虞美人》(鄧麗君演唱的《幾多愁》)和《一剪梅》(鄧麗君演唱的《月滿西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人教版必修單元的內容一般采用“文體系列”的編排思路,選修《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采用“鑒賞方法系列”的編排思路。選修課更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因此,我們可以結合時下流行的生活主題或人文主題,在詩歌部分安排不同專題,如:飄逸豪放的李白詩;沉郁頓挫的杜甫詩;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游子詩);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思婦詩)等。
散文部分我們也可以整合成幾個不同的專題:聆聽智慧的聲音(《庖丁解牛》《侍坐》);瞻仰英雄的背影(《項羽之死》);感嘆歷史的腳印(《六國論》《阿房宮賦》《伶官傳序》);歌詠生活的真情(《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祭十二郎文》《項脊軒志》)。除這些篇目外,其他篇目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學習,這樣既貼近了學生生活,又尊重了學生的個性。
重組教材還要體現學生的興趣愛好。師生不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開發者,教師的選應和學生的選結合起來。在學習某一專題時,可以放手讓學生去選,選的內容不局限于課本,學生可以把自己(或興趣小組)喜愛的詩詞選入學習的內容。
這里的“點”可以理解為一篇文章、一個標題、一種鑒賞方法,在選修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能忽視了點的范例作用,點上求精、求深,進而輻射到“面”,在面上求拓展、求探究。《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單元編排模式就體現了這一點,把一個單元分成賞析指導、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幾個板塊,強調點的示例作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探究。
新課程時間緊、任務重,突出“點”的示范作用可以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取了杜甫的四首詩,分屬于三個不同的單元,我們在把這些詩歌整合在一起的基礎上,選取其中一至兩首能代表其風格的作品進行示范鑒賞,其他詩篇就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拓展一個“面”,如聯系必修教材中杜甫的作品,組成杜甫詩專題,探究其沉郁頓挫的詩風,把這個“面”再拓展開來,可以引導學生把杜甫沉郁頓挫的風格和李白飄逸豪放的風格相比較,探究他們詩風差異背后的原因,如性格的異同,時代背景的差異等。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也要把握住“點”,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切入鑒賞,如鑒賞杜甫的詩歌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選擇不同的切入點:學習《蜀相》,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詞(煉字)“自”“空”;欣賞《旅夜書懷》,我們可以從題目入手,把握“旅”“夜”,讓學生感悟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鑒賞《登岳陽樓》我們可以從“情”與“景”的關系入手,學習詩人緣景明情的寫作手法;品讀《閣夜》我們可以“知人論世”的鑒賞角度入手,理解“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所包含的深沉情感。
點面結合,還要求學生看問題聯系不同“點”,探究其內在的原因“面”。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如散文部分的《項羽之死》,我們可以結合許多人對項羽不同的評價(點):
司馬遷: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
王安石:江東弟子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毛澤東: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杜 牧: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李清照: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進而深入探究:在你的心目中項羽是怎樣的一個人?
群文閱讀教學法實施的關鍵是專題性和研究性。專題閱讀作為群文閱讀的一種方式,其“研究性”最終要落實到學習方式的轉變上。精選學習內容,還要變革學習方式。語文學習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景,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探究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尊重和突出學生學習個性和學習愿望,重視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建構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空間,強化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發展個性,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首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選擇,在同一板塊中,有的同學對這個專題感興趣,有的同學對某一專題的一部分感興趣,可以各盡其能,展示才華。如詩歌欣賞部分,喜歡李白詩的可以組成一組,喜歡送別詩的可以組成一組。就李白詩這個專題的內容也可以分組,有的同學愿意研究李白的身世,有的同學喜歡其天馬行空的語言,有的同學喜歡詩中的“酒”與“月”……讓學生盡可能自選,突出選擇性和個性化。
落實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可以在課堂上將學習成果展示出來。教師示范鑒賞之后,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展示自己學習的成果,也可以分小組展示。
教師積極建構開放的語言環境,以活動為載體,積極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在學習詩歌欣賞之后,可以以班級為單位,學生自選篇目,組織“且歌且行”詩歌朗誦比賽;在學習完散文《種樹郭駝橐傳》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把文本改編成訪談劇本,開展“與郭駝橐對話”活動。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要求能夠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詩文,并以讀書筆記為載體,隨時記下自己的閱讀感受,注重合作學習,養成相互切磋的好習慣。同時在相互交流的基礎上,有利于展開對某一問題的探究性學習。
總之,教學中我們要思考以下問題:為使具體情景中的學生能有效地達到既定的課程目標,需要教什么?為使具體情景中的學生能更好的掌握既定內容,用什么教?為使課堂效率得到提高,需要何種方式教?而開展專題教學則是對以上問題的回應,也是語文課改的新路徑。這就需要我們整合必修與選修,鏈接課內與課外,打通閱讀與寫作,兼顧成績與素養,通過專題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