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英
情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里面,情感教育屢次得到強調,它指出了語文教育需要具有情感培養功能,語文課程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在情感方面的訴求,尤其是使學生得到審美能力的發展機會。與此同時,初中語文教育理論也注意到了文學名著同人類思想進步的關系。從這兩方面講,帶領學生進行文學名著作品的分析與鑒賞,將有助于從情感層面滿足學生對人生理想目標的追求,使之走向審美完善的境界。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從整體上了解名著,激發學生對閱讀與感知的欲望。在進行名著閱讀以前,教師應當勇于調整自身的角色,去除文學講述者的固有觀念及高高在上的身份,轉向站在閱讀指路人的角度,給學生提供文學名著的整體解讀,以便讓學生基于教師的概括性介紹,對文學名著作品產生濃厚的興趣。接下來,學生便可以進行課后的獨立自主閱讀。在概括性的介紹過程中,教師應當對作品里面所出現的一些經典情節,名著產生以后對后世造成的巨大影響加以說明,說明時的語言要生動有趣,以提升學生的閱讀欲望。當學生帶著強烈的欲望走向閱讀,其閱讀效率就會有很大的提升可能。當然,對作品的先期指導是必要的,而對作者的先期推介也是必要的,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亦應指導學生充分關注作者的情況,使之能幫助學生全面理解作品及其背后的思想內涵。比如在閱讀《紅樓夢》時,對作者曹雪芹所處的時代背景、曲折的身世進行探索,將使學生更容易體會到作品里包含的凄涼意味,而不會被文字的繁華和熱鬧弄得暈頭轉向。再比如在閱讀《聊齋志異》時,先了解蒲松齡在科場上的不如意,才有可能真正感悟到作品里面所描寫的狐鬼的本質。
學生對作品有了一個整體上的情感觀照,這還只是第一步。此時,學生在情感上可能對文學名著依然沒能產生清晰的認識,為此教師便應在情節上做出努力引導。所有的小說均是以故事情節來推動的,對社會生活的反映也要依賴情節的發展。初中生能夠積極面對名著閱讀,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故事情節的生動性。但與此同時,一些經典名著篇幅過長,再加上作者利用了多種寫作技法,讀起來未免會有紛繁復雜之感,學生并不容易清晰了解作品的情感走向。為了保證情節帶動情感目標的實現,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概括縮寫名著情節的任務,或者是讓學生基于某一人物,說明作品的主線走向,繼而達到牽一發而明全篇的效果。比如在指導閱讀《水滸傳》時,這個故事的龐大敘事在于寫了一百零八名英雄好漢被逼上梁山的過程,這是非常復雜的一部作品。但同時在每個回目里面,又有相對獨立的故事,這是它的特色所在。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即可以要求學生分開情節、逐步進入,比如可以先從“智取生辰綱”這個情節開始,以“智取”二字作為基本的線索,從而引申出相關的人物及情節,向名著的其他部分拓展開去。除此以外,教師還可以按照問題引導的辦法,用問題帶動情節,以情節促進情感,實現對故事的整體把握。
細節是文學名著作者都會在意的地方,也是值得學生反復研究的地方。很多文學名著都以人物形象眾多聞名,我們對這些人物形象進行區分,同樣需要依靠細節的幫助。可以說,只有細節,才能讓人物性格特點體現得更完善。像在《三國演義》這部縱貫九十七年的煌煌巨著之中,僅重要人物即多達一百余人,然而提到“神機妙算”四個字,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諸葛亮,提到“愛民如子”四個字,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劉備,提到“亂世之奸雄”,可以明確說地必然是曹操。這種描寫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細節的成功。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時,應當注意讓學生尋找到那些能夠表明人物性格的細節描寫內容,并做出總結,繼而反復揣摩。如此一來,學生才不會輕易放過作者的用心良苦之處,也不會把故事情情節視為名著成功唯一的原因,而忽略了其在人文內涵上的獨到之處。在有限的閱讀指導時空范圍內,教師需要以重要的細節為示例,向學生說明升華情感從人物細節開始的重要性,讓大家以此為榜樣,做到舉一反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獲得情感的共鳴。
在語文的學科教學中,既不缺少美,也不缺少審美的空間,以此審美空間為發展的機遇,教師利用情感引導的策略,順應了時代發展與學生身心發展的需求,能夠讓名著閱讀變得更加順暢。特別是針對現在文學名著閱讀指導所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從作品整體到故事情節,再到人物形象的進行全面的分析,從而幫助學生走向更加成熟的審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