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
中華五千年文明源遠流長,語文作為文化發展中一顆耀眼的行星,從古至今都是我們必須學習的知識。語文教育是各學科的奠基者,只有學好語文,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加輕松地學習其他方面的知識。當今社會,關于語文的電視節目層出不窮,使得人們對語文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進而對語文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要求,新課程改革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的。為了實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高中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根據新課改的課程標準,以高中語文教材為載體,以課堂教學為手段,完成高中語文的教學任務。
語文是教育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是教育的基礎,通過對語文的學習可以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知識,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充實語文的教學內容,盡量引入一些教材中沒有涉及到的知識,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展知識面。例如:教師在進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文的教學時,在正式開始講課之前可以先讓學生自己從頭到尾朗讀一遍課文,結合課下注釋和前面所學知識了解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與眾不同的個體,他們對同一問題的看法肯定會有所不同。此時,針對作者的生活背景這一問題教師通過可以先提問一個學生,并在這位同學回答完畢后請其他同學補充不同看法,然后梳理學生的意見,最后給出完整答案的方法來教學。這可以使學生對本文的背景有更深的理解。另外,值得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在學習中有些學生可能會提到一些存在爭議的內容,例如野史(畢竟一些歷史眾說紛紜)的內容,教師切忌直接否決,反之要加以引導,并組織學生對存在爭議的部分進行討論,最后做出明確完整的解釋。這樣會讓學生深入思考,鼓勵他們在探索的同時聆聽更多的信息,對教學內容的擴展有更大的熱情。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必須要正確認識到這一點,從而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教學以確保學生學習知識的有效性。在教學過程中,建議教師通過設置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還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學習《祝福》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分析祥林嫂這一典型的悲劇人物時,教師可以由淺入深地提出一些問題,例如:“祥林嫂到魯家去做工,這明明是一種受欺壓的行為,但為什么她不反抗反而心甘情愿呢?”“作為一個處在社會最底層的人物,祥林嫂的悲劇能夠避免嗎?”等等。通過一個個的問題設置,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章內容,然后通過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保障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和快速推進,多媒體這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受到了教師的青睞和學生的喜愛。這是因為多媒體能夠將教學內容、動態圖畫、音頻視頻等功能整合成一個整體,打破“填鴨式”教學形成的沉悶枯燥的課堂學習氛圍,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形象、充滿趣味性。比如進行《虞美人》一文的教學時,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音樂——《問君能有幾多愁》,在音樂播放的同時配合圖片的切換,營造一種悲傷動人的氛圍,教師再講解文章,更能激發出學生的情感,從而使得融入到氛圍中、情感充沛,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還可以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的轉變教學方法、模式,例如:知識競賽、角色扮演等。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學生學習的疲憊感、枯燥感,從而使學生保持最大限度的學習熱情,最終提高教學效率、實現教學目標。
以“核心素養”為目標進行高中語文教學,教師應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育教學理念,必須要認識到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教學的主對象。因此,教師實施教學應更側重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而不單純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應試水平;應更側重于促進學生的全方位發展,而不是單純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特長。我們只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