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丹
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課堂效率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標?;凇皩W習特征分析”的情感分析,是教學的起點與有效教學的組成重要部分,它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新課改的核心思想是要求教育者要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并且能為所有學生設置教學內容,發掘一種符合全體學生教學的有效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對所有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和認知有一個客觀及正確的把握,這是語文教學得以有效開展最基礎的條件。
學情分析的基礎就是對學生整體知識水平和認知水平的把握,如何獲取學生的真實狀況,能為展開學情教學的重點,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擬提出以下幾種方法:
對于初中的同學來說,及時獲取學生的知識掌握狀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談話法,談話法不僅僅局限于和同學之間,和家長之間的談話同樣必不可少。通過談話,不僅可以真實地反饋學習情況,而且增進與同學之間的師生情誼。
具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同學的表達來識別課堂上的大多數學生接受新知識。這種仔細的觀察不僅可以及時調整講座的教學方法和重點內容,而且可以為教師未來的分析提供參考,這一參考反映在教學重點和教學方法的調整上。它還包括對類似內容的調整,以便及時鞏固這一難度。
有關材料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學生所提交的論文和作業分析,以及一些敏感性問題的組織和記錄,還有就是學生無法理解的知識點,為了便于能夠及時的解釋和鞏固。關于問卷是用于強調教師內容,進行試卷考察,其實它也算是調查分析法的特殊情況,只是其資料的分析更有目的性。這種方法的分析,能夠及時對學生的整體知識水平進行掌握和反饋。
在以學情分析為指導的教學實踐中,學情分析具體包括以下三點內容:
對于語文來講,歸根結底是一種知識性的積累,由于我國漢語言博大精深,而且對于初中語文來講,其知識體系已經遠遠超出了小學語文中局限于字詞的書寫正確,文言文以及語法和更重要的文學語言的過渡受到贊賞。學情分析是要求學生掌握漢語的基本素養,并在此基礎上探索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任何一個民族的語言的形成,都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各族人民在實踐中形成的語言發明以及發行和進化都有一定的共同點,尋找這種通用性有助于學習語言,比如英語的單詞的學習以詞根為基礎,漢字以偏旁為基礎,因此,掌握學習方法將花費更少,做得更多。同時,學習中文和其他自然科學課程也需要更嚴謹的學習態度。這種嚴謹的學習態度始終存在,尤其以文言中詞類活用和通假字為重。在學情分析中,我們必須注意灌輸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在初中階段,學生對學習還沒有足夠的認識,大部分停留在被動學習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分析學生的情況時,要特別強調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
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學習語言,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人。魯迅的文章旨在抒發封建社會對人性的壓迫;陶淵明的文章旨在抒發不為五斗米折腰無拘無束的田園生活;朱自清的文章旨在抒發作者對父親的無盡思念與敬重;當然還有其他歌頌祖國大好河山是在激發我們要對祖國熱愛。好文章表達了積極的世界觀,熱愛祖國。在初中階段,這種觀點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對學術情況的分析也將是分析教材深刻內涵的一個重要方面,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
筆者在此以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少年中國說》為例,探討一下學情分析的基本方法。首先,在此之前,通過課堂作業還是其他形式的考察,同學已經基本掌握文言文的一般用法,對不同句式已經能夠發現,并按照現代語言的句式進行翻譯;其次,在上課之前,早讀時,已經布置預習任務,并及時圈畫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存在問題的地方,在臨近早讀結束時,充分觀察學生的圈畫之處,以便與自己幾年教學經驗形成的重難點之間的差異進行校核;再者,對于作者以及當時的歷史背景進行闡述,國家積貧積弱,無數仁人志士為國家繁榮富強獻謀獻策,梁啟超作為維新派的代表是中國典型文人救國的代表,讓學生無形之中對作者產生尊重之情,并激發強烈的愛國情懷;最后,以龍年春晚中的《少年中國》為指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的詞句引發了所有學生們的共鳴,讓本文創造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并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
學情分析是打破傳統體驗式教學模式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內容都是以學生的掌握和新知識為基礎的,同時,教學方法也采取了適當的激勵措施,用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會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對于中國人來說,它的“形”是教一種語言,而它的“神”則是培養學生的品格,將二者有效結合起來,能充分發揮語文教學教書育人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