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桂香
中華傳統文化屬于語文學科所載之“道”的一個重要內容。課堂是學生接觸傳統文化的主陣地和主要渠道,引領學生賞春節詩詞,尋文化基因,這不僅激發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也提升了學生品鑒詩詞涵養的能力,更提升了學生對傳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感。
傳統節日在中華文化中的代表性旗幟,而春節更是古韻古香且極具中國代表特色的節日。身為語文教師,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理應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有責任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課本中、從熟知的詩詞作品中、從文化類綜藝節目中賞析古代描寫春節的詩詞,從中汲取營養。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強調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語文學習滲透傳統文化元素,成為各版本語文課程內容的一致取向。教材里承載傳統文化的古詩文一般都占到教材的50%左右,其中的古詩詞,更是蘊藏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元素,這是我們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資源。打開語文課本,描繪春節的詩詞豐富多彩,這就賦予了春節獨特的文學氣息和人文價值。
古人描寫春節的詩詞自小學到高中,學生熟記了很多,這些精選的詩詞都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我們可以從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材,甚至是課外讀物中探尋描寫春節的詩詞:這里面既有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孟浩然的“客行隨處樂,新正柏酒傳”這些舉家歡度春節、遙寄新春祝福的熱鬧場景;也有吳文英的 “十年舊夢無尋處,幾度新春不在家”,戴叔倫的“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這些背井離鄉于爆竹聲聲中思鄉思親的嘆息;更有白居易的“火銷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蘇東坡的“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這些時光飛逝、人生苦短的強烈感嘆。今日讀來,仍有醒世警人的現實意義。
讓學生了解了解傳統文化不能拋棄已有的教材,另起爐灶。在教材文本中追尋古人過春節的情懷,讓學生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品鑒詩詞古韻的能力,喚醒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興味,何樂而不為呢?
古往今來,人們視春節的繁華熱鬧為天下太平的象征。因此春節貼春聯、燃炮竹等具有中華特色的風俗被保留至今,成為人們歡度新春佳節的重要形式。歷代文人雅士亦發揮他們的妙筆之功,為后人留下了光輝不朽的詩篇。
于是筆者便帶領學生在唐詩宋詞的海洋里探尋熟知的詩人描寫過春節的詩句,找尋數千年來根植于我們心間的文化基因。我們找到了杜甫的“守歲阿咸家,椒盤已煩花”,白居易的“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中對除夕“守歲”民俗的描寫;我們記住了盧仝的“燭盡年還別,雞鳴老更新。儺聲方去病,酒色已迎春。明日持杯處,誰為最后人”,蘇轍的“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中的過年要按照先幼后長的次序闔家歡飲屠蘇美酒的風俗;我們知曉了梁宗懔的“插桃符其旁,百鬼畏之”,陸游的“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中古人用桃木板畫二神于門上,以驅鬼避邪的風俗;我們體會到了范成大的“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云有癡呆召人賣”中的祈求神靈除災降福,并急切地等待新年到來的美好祈愿;我們清楚了吳曼云的“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中的“壓歲錢”習俗的由來:因為“歲”與“祟”諧音,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壓住邪祟。這種種風俗被我們延續至今,給我們每個人的最原始記憶烙下了一個非常深刻的、共通的文化印記。
不管我們走到哪兒,只要你是中國人,當你過春節時,你肯定會貼春聯,燃炮竹。因這些習俗,春節給了專屬于我們中國人的一種表達體系,讓我們所有的中華兒女的精神空間取了最大的公約數,這個公約數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基因載體。所以面對今天這個時代,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傳承下去。
我們這個時代是信息時代和視像時代,在視覺文化的沖擊之下,每個人的感知方式、認識方式、思維方式都在被重新塑模。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認知結構與認知習慣是決然不同于傳統時代的,他們對待傳統文化經典的態度常常只停留在感官的刺激上。引領學生品春節詩詞也遇到了一些尷尬和困惑。如何解決這些困惑,“中國詩詞大會”給了很好的引領。
丁酉新春,“中國詩詞大會”以優雅的方式脫穎而出,風靡全國。筆者發現詩詞大會的題庫內容85%以上來自中小學課本,所以對學生而言有一種“熟悉的陌生感”。把詩詞大會引入課堂,同學生一起觀看,跟著董卿答題,引發了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熱情。其中,最受學生熱捧的環節無疑是“飛花令”。為了使學生提高背誦效率,筆者也把“飛花令”拓展到“春節”這一主題上,以“春”字出題。學生在活動中踴躍發言,精彩迭出:“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最是一年春好處,決勝煙柳滿皇都”“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學生們的激情碰撞不僅是機智的表現,更是智慧的開悟,他們領悟到詩詞和語文學習有著天然的聯系。這些語文活動改善了古詩詞教學的整體氛圍,減少了學生的背書之苦,他們真是帶著喜愛,去愜意感受和品味古詩詞之美。
除此以外,舉辦春節詩詞默寫比賽,春節詩詞接龍,以“背誦打擂臺”的方式,將春節古詩詞背誦常規化、趣味化,以加強學生對課內外古典詩詞的背誦,這應是我們古詩詞教學的常規手段。用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有效輕松應對課標規定的背誦任務,還可以實現精細化背誦,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華傳統節日和詩詞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風貌和特質文化,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語文課堂為立足點,以語文教材為基點,為學生普及蘊含春節風俗的詩詞文化,提高他們的思想素養和道德修養,使中華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發揚光大,從而進一步實現語文課程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的價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