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 琳
散文,以其“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著稱,作者的真情實感在字里行間緩緩流淌,猶如行云流水。讀一篇好的散文,會給人帶來美的享受,絕非是將其單純地視作是一項學習任務。那么,在高中語文散文閱讀中,該如何注重給學生帶來審美體驗呢?
任何一篇散文都是作者在特定的情境下有感而發的產物,特別是教材中的散文,更是大浪淘沙后的精粹,是散文中的佼佼者,絕不是停留在課本上的冰冷的文字,它們都是有溫度的,教師要盡可能地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學生才會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觀照任何一篇散文。因此,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想方設法地創設情境,使學生于不知不覺之間置身于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之中,以更加積極、專注的狀態來閱讀美文。首先,教師要對學情做到充分了解,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身心發展規律,知道怎樣的教學方法能夠在最短的實踐內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其次,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一個熱愛生活,懂得欣賞的老師才會從一篇散文出發,給學生帶來審美體驗。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讓小小的種子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生根發芽,成為一個像語文老師一樣的人;最后,充分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常言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例如,在講授朱自清的經典名篇《荷塘月色》這節課時,我并沒有急于講解,而是布置學生在我準備的輕音樂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讀文章,自由讀、齊讀、指讀……幾番朗讀過后,我發現孩子們今天在讀課文時比以往認真了許多,或許是因為第一次有人為自己的朗讀伴奏吧,大家都分外重視,似乎覺得如果不認真讀會辜負了這段唯美的背景音樂和這經典的名篇。在同學朗讀時,我要求其他同學閉上眼睛認真聆聽,想象朱自清所描繪的畫面,可謂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留給學生充足的想象空間。
語文課是最容易聽得懂的,同時又是最難講解的,形式散亂,意境深邃的散文更是如此。印象中的語文課堂往往都是老師瑣碎的文本分析占據了較大比重,聽起來似乎確實是那么一回事,但下次換了一篇全新的文章,卻依然不懂從何入手,追根溯源,在于未能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體,特別是鑒賞、審美體驗的過程,是教師無法代替學生去完成的,一味地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一股腦兒地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灌輸給學生,學生是缺乏體驗的過程的,是本末倒置的。首先,教師需提高自身的認識,意識到在教學過程中,自己的角色只是引導者,特別是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很多問題不必面面俱到,要充分相信學生能行,學生才會努力地證明給你看他確實可以;其次,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與體驗的時間。在教學設計的時間分配上,就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得到的收獲才是自己的,印象也更為深刻;最后,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語文這一學科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多問題十分靈活,沒有標準答案這一說,只要學生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是值得肯定的,要引導學生敢想、敢說,做最好的自己。
任何一篇散文都取材于生活,因此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引導,更能夠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高中生畢竟年齡尚小,生活閱歷有限,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切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為散文閱讀教學的進行奠定堅實的基礎。首先,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對象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平時的興趣愛好、聊天話題、性格特點等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可通過與學生聊天等方式獲得,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所渴望獲取的語文知識是什么樣子的;其次,與生活緊密結合,讓散文閱讀更加“接地氣”。高中散文篇目所囊括的主題無非是親情、友情、師生情這些人間真情,所弘揚的也往往是社會中的正能量,能夠帶給學生積極向上的引導,有利于塑造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最后,鼓勵學生嘗試進行散文創作,其實我們也能行!通過散文創作的過程實現角色轉換,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進行換位思考,更好地理解寫作意圖。
例如,在講授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我曾經讓一位勇敢的學生嘗試三分鐘不能直立行走的生活,讓他體驗過去自己輕而易舉地就能夠做到的事情對于史鐵生而言真的比登天還難,就會體會到這個時候作者的筆觸絕非是無病呻吟。其他同學雖然沒有親身體驗,但看過同學的表現后,我觀察到他們的表情略顯凝重,再讀文章時也會帶著一絲敬畏之心。
總而言之,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性學科,努力用優美母語來塑造人性,帶領著學生在文字中感受時間所有真善美帶來的美好,從而葆有一顆赤子之心,并且永不丟。這大概是所有語文教育者的畢生信條,在散文閱讀方面,我們還需繼續摸索,爭取帶給學生更好的審美體驗,從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