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苗
散文閱讀在高中語文當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散文自身的特性,散文閱讀越來越受到學生的歡迎。學生們通過散文閱讀一方面能增加自己的語文知識積累,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另一方面,也能培養自己的審美能力、閱讀能力等各項能力。盡管高中散文閱讀給學生帶來了樂趣、享受和知識的進步,但在散文閱讀教學中仍在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希望尋找到這些問題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應解決的方法,使散文閱讀教學能突破瓶頸,更進一步。
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課堂效率都極為重要,盡管我們會一再強調讓學生課前預習或者課后復習。但不可否認的是,課堂的四十五分鐘對于學生來說,才是接受整理知識的關鍵時刻。所以課堂效率是學科教學的關鍵所在,也是散文閱讀教學中應當重點關注的。
新課程改革對于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認為語文課程應該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學習能力,良好的語文素養也有助于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和進步。當下散文閱讀教學的困境在于高耗時卻沒有獲得高回報,學生的閱讀能力沒有得到提高,這與新課標的要求存在著明顯不符,也正是我們需要改進和優化的地方。
目前的高中散文閱讀教學有兩種較為常見的模式,一是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接受新課改的觀念影響,依然堅持原來的教育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形式單一,內容枯燥,許多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只是強行給學生灌輸知識,并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傳統教學方式的不足之處在于教授閱讀課程時,只規規矩矩地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認為只要老師盡到了職責,將知識教給學生就足夠了,但事實上,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更多是在接受老師的觀點而缺乏自己的思考,也沒有主動學習和閱讀的愿望。我們很多時候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老師自身非常優秀,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也見識廣博,但這并不意味著他能教好學生。所以教學的方式對于高中散文閱讀教學來說十分重要,老師不能在教學當中固守原有的傳統的教學方式一成不變。
另一種常見模式就是對新課改的散文閱讀理解出現偏差,教師以為自己跟上了課程改革的步伐,實際上只是流于形式,對于學生學習并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在新課改的指導下,許多教師也接受了新課改的思想,比如注意閱讀感悟,探究性閱讀和個性化閱讀等,但由于缺乏實踐教學經驗,現實的狀態與理想的教學狀態相差甚遠。比如由于注重個性化,注重培養學生自己閱讀的能力,可能會導致課堂無序、混亂,教學毫無章法。我們所說的注重個性,注重自學,絕不是指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客顛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但教師必須承擔其教授知識的責任,不能過度夸大學生的自主性,因為作為學生而言,之所以需要學校,需要老師,就是需要有人引導他們學習,為他們指明方向,而不是漫無目的四處亂撞。
對于高中散文閱讀課堂低效的教學困境,對照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我們希望能找到解決困境的方法,促進學生的文化基礎發展和閱讀技能進步,期待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綜合發展。
首先,對于教師而言,教師在教授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閱讀鑒賞力、閱讀遷移力、閱讀創造力等,也要注意在散文閱讀當中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閱讀記憶力、閱讀想象力、閱讀理解力和閱讀思考力都必不可少,而學生之間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也是教師在教學當中應當注意去培養的。對于散文閱讀而言,教師首先要注意從宏觀的整體的角度出發去閱讀文章,通過初讀了解相關基本資料,如作者、寫作背景、時代背景等等,再通讀全文,了解作者寫作思路,梳理整篇文章。在此基礎上,對文章當中一些重要的語段、語句或者詞語等重點解讀和賞析。最后,在經過這樣幾個階段,學生基本上對文章內容了解充分了,便應該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感悟和理解文章。以《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為例,學生應該首先了解到作者是一位盲人,所以她渴望光明,以及作為盲人求學不易,了解作者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去理解文章,也能使他們更愿意去閱讀文章。
其次,從學生的角度而言,應當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述只是引導的作用,因為課堂的時間有限,只有幾十分鐘,教師無法在這短短數十分鐘之內將自己的知識傾囊相授,真正的積累和學習的關鍵還在學生身上。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要注意以文章來引起學生對于散文的興趣,激發他們自身去學習和了解的欲望,只有老師的教授與學生的學習相結合,高中語文的課堂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有益。
綜上所述,要解決當今高中語文散文教學的低效問題,關鍵在于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使學生在教學當中有所感悟,激發興趣,主動學習,進而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