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晶晶
敘事詩是以敘述事件、展示人物形象為主要內容的詩歌,具有很強的戲劇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組織學生排演課本劇的方式,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敘事詩中的人物沖突,體會其戲劇化敘事的特點,同時也對其中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有更深切的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能有更深刻的感悟,學生在切身感受的過程中會對該敘事詩的主旨有更多感悟。
在指導學生嘗試將敘事詩改編成劇本之前,可以先讓學生閱讀其他作者對其的改編。不少經典的敘事詩由于有很強的戲曲沖突性,故此古往今來有很多著名的劇作家都對其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改編。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閱讀這些劇本,思考這些劇本彼此之間是否有什么不同之處,了解這些劇本如何將詩歌的內容很好地展現出來。這能令學生對如何改編劇本有初步的了解,同時也能讓學生博采眾長,對自主改編也有一定的幫助。
《氓》是一首展現愛情悲劇的敘事詩,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一些與之有相同主題的其他作品,可以發現,后世流傳的此類悲劇性愛情詩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氓》的影子。例如《孔雀東南飛》《長恨歌》《雙鴆篇》等作品中,都體現出和《氓》相似的特點。這些詩歌都將女主人公的悲劇命運真實地展現出來,都體現了敘事和抒情相互融合的特點,體現了敘述內容時情感的波動。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閱讀一些根據這類詩歌改編后的戲劇作品,并分析其中的異同。例如著名劇作家歐陽予倩曾改編《孔雀東南飛》,又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雷雨》等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展現了女性的悲劇人生。雖然這些劇作中的人物結局可能不同,人物性格也可能不同,但是都展現了作者對此類題材的理性思考。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將其和《氓》進行對比,說說戲劇中是如何展現女性形象,如何體現愛情悲劇的,讓學生在對比閱讀中對詩歌有更深刻的了解。
學者裴莉認為文學文體之間有著“本同而末異”的特點,因此彼此之間會有相互滲透。如果教師能讓學生嘗試將詩歌和劇作結合起來閱讀,便能促使學生更好地展開對比,進而對這兩種文體之間的異同點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在組織學生改編劇本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融入自己的個性化感悟。這是一個能展現學生創意的好機會,也是一種很好的小組合作活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進行改編,在改編過程中融入自己對文本的理解。這種改編對學生文學鑒賞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好處。
《琵琶行》具有一定的敘事性,教師可以讓學生嘗試將其改成劇作。然而,學生在嘗試改編時,卻發現改編的難度較大,因為該詩歌的場景變化不大,皆發生在船上,情節的起伏變動也不大,主要說的是琵琶女演奏樂曲并講述自己的身世,令白居易等聆聽者有感同身受之感。學生在嘗試改編時,展現出了自己的創意。例如有學生對故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做了大膽改編,將琵琶女講述中的內容作為戲劇的主要線索,展現的是琵琶女的一生經歷。在改編的過程中,該學生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展現了琵琶女在京城居住時如何成為五陵年少爭相追求的對象。然而,隨著時間的遷移,身邊的人漸漸離開自己而去,琵琶女不得不考慮自己的未來,于是被迫嫁給商人,但是商人卻時常將她丟棄在家,致使其只能獨守空船。在遇到白居易后,兩人互為知音,因此有了一次感動人心的演奏。在改編后,演奏的場景成了全劇的高潮,作者通過白居易的長篇獨白說明了詩歌的主旨,在耐人尋味的感嘆中結束全劇。
不少敘事詩都有豐滿的人物形象,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改編劇本時,要讓其特別關注其中的人物形象,思考該人物的性格特點,分析在改編時要如何設計其語言和動作。由于敘事詩一般很少對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做具體描述,因此這方面的改編便能更好地看出學生的創造力,并能看出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本的內容。
在學生展開表演后,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評價性討論。主要討論的內容可以圍繞劇本展開,分析所觀覽的課本劇中哪一個作品的劇本寫得最好,為什么最好。這樣的討論能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同時也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所裨益。
學生在改編并嘗試表演了《氓》的內容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劇本討論,并評選哪一部作品最為優秀。學生首先圍繞劇情進行討論,分析哪個劇本最能展現戲劇沖突。大家一致認為一部作品將氓和女子相約與最終背叛的情節著重展現了出來,起到了首尾呼應的特點,是比較優秀的作品。另外,還將女子和家人的兩次沖突著重展現,一次是女子為氓據理力爭,希望父母能同意自己的婚姻,另一次是女子被氓拋棄后回到家中,遭受父母白眼的經過。這樣便合理地將女子和氓、家人聯系在一起,讓劇情十分緊湊。此外,大家還討論了人物形象的塑造。認為有的作品展現的女子過于柔弱,不符合詩歌的內容。詩歌中的女子敢于突破父母之命,追求氓,這體現了女子自強的一面。只是因為社會原因,女子脫離男性社會無法自己生存,所以最后才不得不變得軟弱。若能體現出性格的對比,則能更好地展現中心。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討論,其一是改編劇是否很好地展現了詩歌的主要矛盾沖突,這樣能有助于學生以敘事詩的戲劇性為核心進行討論,更深入地分析詩歌;其二是讓學生分析改編的劇本是否很好地展現了人物形象,這能讓學生更好地總結敘事詩的人物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這樣能促使學生走向自立。組織學生根據敘事詩的內容進行劇本改編,并圍繞其進行探究學習和實踐活動,這樣的教學能促使學生提高審美能力,也能令學生在活動中走向自立加深對歷史、社會等的思考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