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黃如祥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其中將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定義為 “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一理論的提出對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和學生能力的培養都具有指導性的意義。
“語言建構與運用”,需要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掌握語言運用規律以形成自己的語言特色,并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自如溝通交流的能力;“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過程中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文化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化自覺、自信的態度將其發揚光大并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分析審視語文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哪一項都離不開“實踐”和“活動”,所以我們有必要開展語文實踐活動來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俺烧Z接龍”“辯論賽”“討論會”“課前五分鐘”“知識競答”“朗誦比賽”等都是語文教師在課堂里經常開展的語文實踐活動,然而這些活動要么形式單一,要么內涵簡單,不能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各個方面全方位地訓練學生的語文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在新形勢的要求下,我們需要探究能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式更全面、內涵更豐富的新型語文實踐活動。
1.趣味性原則
興趣是一切自主活動的前提,只有足夠“有趣”,學生才能全身心投入,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趣味性原則要做到以下幾點:
(1)語文實踐活動要形式新穎。像“朗誦比賽”“辯論賽”“讀書會”“演講比賽”等活動難以獲得學生的青睞。我們需從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出發,給這些活動注入新鮮的時代血液,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才可以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
(2)語文實踐活動要關注各個學段學生的心理特征,抓住他們的興趣點。比如初中學生處于青春叛逆期,他們對社會充滿了好奇,同時又有特別強的表現欲,語文實踐活動可以多為他們創造一些表現個性提升自我認同度的機會;高中生相對而言更深沉內斂,他們對問題的思考更深入一些,可以開展認識人生真諦、關注社會熱點方面的活動。并且語文實踐活動要保證學生絕對的自主性,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要求,形成主動要求承擔、積極接受挑戰的良好氛圍。
(3)語文實踐活動要給予學生及時的成功感。這種成功感、成就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鼓勵他們以更優異的表現不斷參與實踐活動,在不自覺中達到教師對他們的能力預期。要保證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的成功不是夸贊、吹捧出的,而是他們真正智力付出之后的精神回報。
2.全面性原則
語文實踐活動的趣味性原則不是一味地追捧游戲至上,娛樂無極限,而是始終把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作為活動的基點,使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能力得到提升和鍛煉。傳統語文實踐活動往往形式單一步驟簡單,活動目的性不強,只訓練學生一個或幾個方面的能力。而我們構建的新型語文實踐活動,力求能在一個活動中,全面實現學生各個方面的語文素養,并在能力要求明確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生發出“1+1大于2”的語文收獲、碰撞出絢爛的語文火花。
在 “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方面的核心素養要求之外,我們還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融入以下能力要求:
(1)獲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面對融匯社會實踐和多學科知識的語文實踐活動,學生要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獲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2)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生會處于一個課堂氛圍難以比擬的真實的語言實戰環境中,學生要有能結合文字、表格、圖片、數據等多種形式的材料,在語言環境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文字運用與文章寫作能力。規范使用漢語普通話的詞語、句式及段落表達的能力;訓練在社會生活、工作學習中常見的實用文寫作能力;滿足學習與研究需要的辨析論證的分析性寫作能力。
這里我們提出一個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活動實施的參考方案,并結合語文核心素養的要求作出分析。
演繹經典課本劇大賽活動方案
1.活動意義及目的
使學生將語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通過語文實踐活動內化為自身語文素養。在舞臺表演中,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又對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大有裨益,在傳承中國經典文化傳統的過程中得到美的體驗。
2.活動主題(演經典劇目·悟優秀文化)
演繹經典課本劇,通過直觀真實的形象再現歷史或藝術的場景和意蘊,感受不同故事背景下古代仁人志士的精神品質。通過劇本編排、舞臺表演,提高語文核心素養和語文實踐能力。
參考劇目:
(1)《荊軻刺秦王》
(2)《孔雀東南飛》
(3)《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4)《琵琶行》
(5)《竇娥冤》
3.評分規則
(1)作品內容健康向上,符合活動主題(4分)。
(2)表演精彩,情感到位,富有感染力(3分)。
(3)服飾符合劇情要求(1分)。
(4)整體印象、團隊精神風貌(2分)。
編排和演出課本劇,能極大地鍛煉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1.提升學生深入理解、深刻解讀課文意蘊的能力。要編演好課本劇,就必須對課文進行認真的閱讀和理解,透徹懂得課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掌握課文所描寫的時代背景,弄清課文的藝術特色,才能去構思劇本及表演技巧。
2.提升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將靜態的文字內容轉化為生動的舞臺表演,將文中二維的人物性格特征演繹為多維的真實人物。
3.提升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課文中的故事雖然有現成的情節發展和人物形象,但它不能直接用于舞臺表演。學生需重新整合故事內容、梳理故事情節,以場景的方式、對白的形式撰寫劇本。這是文字的再創作,能很好地鍛煉文字表達能力。
4.提升學生的藝術表演能力。學生要通過準確把握人物的語調、語氣,惟妙惟肖地表現人物的動作、神態、心理等細節來塑造好劇中人物形象。
5.提升學生理解文化、傳承文化的能力。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和文藝表演,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并自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
語文實踐活動以語文學習興趣的內在需求和認知規律為基礎,以奠定學生全面發展與終身發展基礎為目的,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在真實的活動體驗中提升語文核心素養。我們要不斷探索更科學更全面的旨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踐活動,將學生培養為有能力、有思想、有道德、有傳承的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