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智能連接時代個人隱私權的終結

2018-02-10 05:14:23孔祥雯
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 2018年9期

■ 吳 飛 孔祥雯

2018上半年,Facebook因用戶隱私被泄露而成為全球輿論關注的焦點。起因是一家服務于特朗普競選團隊的數據分析公司“劍橋分析”獲取了Facebook上5000萬用戶的數據,并違規濫用。消息一出,Facebook公司股價大跌,且受到政府議員質詢。2018年4月10日,Facebook公司CEO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美國國會作證時承認他們沒有采取足夠的措施來防止這些工具被用于傷害。“在防止Facebook這個工具被濫用方面我們做得還不夠。出現了類似假新聞,外國勢力干涉美國總統大選,帶有仇恨的演講和數據隱私問題。我們對自己的責任沒有足夠的認識,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這是我的錯,我很抱歉。我創建了Facebook,經營它,我對在這里發生的所有事情負責”。①

2018年3月24日,在北京召開的“2018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蘋果公司CEO 庫克認為:“隱私是一項基本的人權。近年來很多國家的人們都在沒有充分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情況下,放棄了個人對自身數據資料的自主權。未來某一天,人們可能突然發現,在自己毫無意識的情況下,別人利用或攻擊了他的個人數據,這種情況不止會發生一次。”在同一論壇上,李彥宏肯定了數據在這個時代的重要作用。“網上能搜到的數據只占數據總量的20%,還有80%在企業手中,如果能把更多數據放在一起,實現的能力就會指數級上升。”李彥宏還說道,百度在當下會更加注重隱私問題:“我想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有那么敏感,如果他們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愿意的,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去做一些事情。”李彥宏的這一番言論引發了國人的討論,贊同者有,但更多是反對的聲音。其實李彥宏在論壇中也提到:“我們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如果數據會使用者產生收益,他也愿意,我們就會去做,這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這就是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②

那么,對于隱私、對于隱私權以及與此相關的秘密、隱私等這些習以為常的概念我們真了解嗎?這其中涉及到什么樣的權利思想?其發展的脈絡如何?相關的理論與司法實踐解決了什么又存在什么遺留問題?當下又面臨著怎么的困境?

一、 為什么要保護隱私?

公與私的劃分,在蘇格拉底的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然后通過洛克、亞當·斯密和密爾等思想家建構起了現代西方社會有關私的觀念。可以說,對于公私界限的劃分可以看成現代性發展的表現,因為現代性的理念,在強調公共性追求的同時,也給私人的空間劃分了一個絕對保護的領域。不過隱私權的出現,則是在19世紀末期了。波士頓的兩名律師塞繆爾·D·沃倫和路易斯·D·布蘭代斯在《哈佛法律評論》上撰文,建議從法律上承認隱私權。兩位作者認為,在任何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有決定自己所有的事情不公之于眾的權利,都有不受他人干涉攪擾的權利,并認為保護個人的著作以及其他智慧或情感產物的理念,就是隱私權的價值,而隱私權是憲法規定的人之自由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傳播媒體往往侵犯這一標志著個人私生活的神圣界限。③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法律的層面提出隱私權的問題。但該文發表12年后,紐約上訴法院在羅波申訴羅切斯特折疊生產公司一案中仍拒絕承認對隱私的法律保護。

如今隱私權的保護已經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承認,過分刺探他人的私生活并非善舉,那些狗仔隊挖出的新聞雖然滿足了一些人窺看的欲望,但畢竟其中大多數曝光的信息與公共利益和公眾興趣無關。俄裔美國哲學家、文學家艾茵·蘭德(1905-1982)曾寫道:“文明,就是向擁有隱私權的社會不斷邁進的進程。野蠻社會的一切都是公共的,靠部落的法則來治理。文明是將一個人從一群人當中解放出來的過程。”④漸漸地,隱私權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聯合國大會1948年通過的《世界人權宣言》第12條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攻擊。人人有權享受法律保護,以免受這種干涉或攻擊。”⑤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第17條對此作了類似的規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或通信不得加以任意或非法干涉,他的榮譽和名譽不得加以非法攻擊。”⑥

不過,關于“公”與“私”的概念解釋與倫理認同應該結合相應的社會語境。日本學者溝口雄山在其著作《中國的公與私·公私》一書中試圖回答,中國語境中的“公”與“私”為何沒有發展出類似于西歐社會已經確立的以自我權利為中心的社會契約關系,也未出現日本近現代以來逐漸形成的以共同體為絕對前提的地域性意識?溝口雄山寫道:“富裕階層在向皇帝要求自己的‘私’的同時,又通過‘公’包容這一‘私’,在社會性欲望中相互否定了利己主義,從而創造出了足可以與commonwealth相媲美的‘公’,這個‘私’與英格蘭大憲章僅止于要求男爵階層的‘私’是不同的。”⑦《咖啡機中的間諜》的作者也持有相似的觀點,他們寫道:“中國發展出許多不同類型的公私區分:而公共利益/私人利益,公德心/私心或未經許可,公開/私下。總的來說,私包含了很多負面的含義,而公則受到了人們的贊許。私似乎暗示著一個秘密地下和不道德的世界。”⑧

《咖啡機中的間諜——個人隱私的終結》 的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有理論價值但學界至今都沒有很好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自由言論權利的邊界在哪里?我們是否擁有在美國通過網絡向在中國的人發表演講的不可剝奪的權利? 隱私屬于私人利益還是公共利益? 這幾個問題可以說是有關隱私權理論的相對傳統的議題,這些議題之所以一而再而三地被提出來,是因為這些問題相對較為根本,又沒有在理論上得到非常明確的澄清。不過,新媒體技術(互聯網傳播技術、數字存貯、數據挖掘以及人工智能等等)的發展,在多大程度上挑戰了傳統的隱私權的觀念,一系列新問題又擺在我們面前——如果一個人通過將自己的私生活完全在博客上公開的方式放棄其隱私權,那么他的行為是一個自主的個人的自由選擇還是這一項重要原則的背棄?為了確保個人身份和人格不受侵犯的原則不被動搖,我們是否有義務不透露自己的私人信息?我們是否應該避免使用信用卡,參加忠實旅客獎勵計劃或訪問電子政務網站?所有這些都構成了我們相關的事物的半永久性的記錄。⑨吉隆·奧哈拉、奈杰爾·沙德博爾特還提醒我們需要關注如下問題:人們獲得社會公正待遇的權利是否會因為缺乏計算機知識或培訓而無法實現?一個社會在多大程度上負有普及計算機知識的義務?如果內心對新技術患有恐懼癥的人不希望生活在信息社會中,那么他們的這一愿望有多大的合理性?如果一個人未經許可就將他人的某些照片舉在手中讓幾個人觀看,另一個人未經許可將他人的照片傳到一個有著數千甚至數萬訪問量的網站上,那么這兩個人的行為之間是否有本質的區別?所有這些問題涉及的都是一些基于新媒體技術而出現而引發的關于隱私權的新問題。

2017年5月至7月間,一伙黑客盜取了美國征信巨頭Equifax的服務器權限, 1.43億用戶的個人隱私數據被盜。這些數據包括44%美國人的姓名、出生日期、手機號碼、住址、SNN(社會安全號碼)以及21萬美國人的信用卡號,部分駕照號和法律文件。在中國,12G京東用戶數據包在2017年年底也被泄露了。知情人士透露,這份數據包囊括了姓名、身份證、密碼、電話、郵箱、QQ等多方面的用戶信息。黑市上這些個人用戶數據標價10萬至70萬不等被層層售賣。在暗網上,身份證號、社保賬號、電話住址等個人數據被打包售賣,依據詳細程度要價不同。⑩

“隱私”一詞對應的英文是Privacy,是從Private演化而來的。意指與他人無關的私人生活范圍。臺灣學者呂光認為:“隱私權是對個人私生活的保護,使每個人能夠安寧生活不受干擾,未經本人同意,其與公眾無關的私人事務,不得刊布或討論,其個人的姓名、照片、肖像等,非事前獲得本人同意,不得擅自使用或刊布,尤不得做商業上的用途。”國內著名的侵權法專家張新寶則認為,隱私又稱私人生活秘密或私生活秘密,是指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他人非法干擾,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索、刺探和公開等。可見隱私權涉及的是“一個人對有關他自己的信息的控制”。美國侵權行為法專家威廉·普羅澤(William Prosser)曾在其論著中將隱私權侵權行為分為以下4種:(1)盜用;(2)侵入;(3)私事的公開;(4)公共誤認。

隨著現代司法觀念的發展,隱私權的理念在中國也慢慢形成了。如中國《刑事訴訟法》第183條規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公開進行。但是有關國家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案件,不公開審理;涉及商業秘密的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可以不公開審理。不公開審理的案件,應當當庭宣布不公開審理的理由。”

知乎上有一個討論主題是《情侶之間應該有隱私嗎?夫妻之間應該有隱私嗎?》,其中一作者留言說,她之前偷看過男友的手機。后來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便發了條微信給他:“我反思了很多。我不該干涉你的隱私,不管你是好是壞,這都是你的自由,我不該窺視,不管出于何種理由和何種身份。這是對你的不尊重,對‘你’這一個不去賦予任何角色的獨立個體的不尊重。所以,我理應鄭重地跟你道歉,對不起。”現代人如此重視隱私權問題,那么,隱私何以是一個好東西? 為什么一方面我們強調自己的隱私權,而另一方面又出于不同的目的去窺探別人的隱私?

周國平在著作《靈魂只能獨行》中曾寫道,人們常常說,人與人之間,尤其相愛的人之間,應該互相了解和理解,最好做到彼此透明、心心相印。史懷澤卻在《我的青少年時代》(中譯文見陳澤環譯《敬畏生命》一書) 中說,這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任何人也無權對別人提出這種要求。“不僅存在著肉體上的羞恥,而且還存在著精神上的羞恥,我們應該尊重它。心靈也有其外衣,我們不應脫掉它。”每個人對于別人來說都是一個秘密,我們應該順應這個事實。相愛的人們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這種努力,互相鼓勵,而不需要注視別人的臉和探視別人的心靈。他似乎很喜歡自己的這句話:“黑暗之中我們并肩行走,彼此獨立,又彼此相依。無懼無驚,無怨無悔,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

吉隆·奧哈拉、奈杰爾·沙德博爾特從幾個維度分析了隱私權的價值:其一,它與親密行為和親密關系有著密切的聯系。因為 “即使是在工作場所,人們也需要一個私人空間,一個人是很難在眾目睽睽之下工作的”;其二,隱私與自主,即一個人的行為(盡可能)不受他人干涉的概念密切相關。“如果一個人想要自由的話,那么他必須能夠在不受他人干涉的情況下自由行事,而如果要想這樣的話,那么它必須能夠以某種方式控制其所處的環境。他必須能夠在必要時防止他人知道有關自己的某些事情,建立自己的私人空間,或撤銷自己所做出來的某些決定。”基于此,他們指出“隱私歸根結底是一個對人的尊重的問題。如果我們要將他人視為不可侵犯的個體,那么我們就必須給予他們各種私人空間,我們需要給予他們可以躲避監視的實在的空間,限制有關他們的信息的流通,并防止對他們所做決定的不合理的干涉。”

二、“老大哥”無處不在

政治權力的實施,往往伴隨著對公眾的廣泛監控。1785年,英國哲學家杰拉米·邊沁(Bentham)設計出了一個理想的監獄——圓形監獄 (Panopticon)。在這種監獄中,每個犯人隨時可能受到監視,而被監視者并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會受到監視,從而創造出了一種奧威爾式的看不見的、無所不知的權威的感覺。

奧威爾在小說《1984》中描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新世界中,權力掌控者“老大哥”基于三大統治原則——“戰爭是和平,自由是奴役,無知是力量”來統治這一全新的帝國——政府設立“和平部”以指導戰事,“富裕部”主持經濟生產與分配,“仁愛部”專管治安與內務,“真理部”則負責編制歷史并進行宣傳。人民必須使用官方規定的“新話”來思考和交流。無數“思想警察”以全時電視監管系統和竊聽裝置來監控每一個國民的舉止言談,獨立思考者往往因為“思想犯罪”而遭受“氣化”的極刑。

在歷史現實中,斯大林時代(1924—1953)開戶了一種全面控制的新模式。經過改造的蘇維埃人成了“耳語者”——他們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向官方告密。英國蘇俄史學者、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教授奧蘭多·費吉斯(Orlando Figes)所撰寫的《耳語者:斯大林時代蘇聯的私人生活》一書揭露了在斯大林的統治下,數萬前蘇聯人民如何經營私人生活以及他們真實的思想和感受。奧蘭多·費吉斯解釋“耳語者”時說,在俄羅斯的語言當中,這個詞匯有雙重的含義:第一是指怕人偷聽而竊竊私語的人(Shepchushchii);第二是指暗地里向當局匯報的舉報人(Sheptun)。在斯大林時代,耳語者是生存者的常態,或是第一種,或為第二種。當然,還有第三種生存方式,那就是鎮壓、逮捕、監禁、流放。一位成長于20世紀30年代的布爾什維克中層官員的女兒回憶說:“如果偷聽到他人的耳語,或是背著我們的悄悄話,我們都很清楚決不能轉述給任何外人。甚至讓大人們知道,我們已聽到他們的悄悄話,都會有麻煩,有時大人脫口說了什么,然后告訴我們‘隔墻有耳’,或‘小心你的舌頭’,或其它表述,我們馬上就懂,他們剛剛說的,本是我們不應聽到的。” 另一位父親1936年被捕的女子回憶說:“我們從小就學會了閉嘴。‘舌頭會給你帶來麻煩’——這是大人們一直叮囑我們孩子的,我們在生活中也一直害怕發表意見。媽媽常說,兩個人之中必有一名舉報人。我們害怕鄰居,特別是警察……即使在今天,我看到警察仍然會發抖。”

在斯大林時期,國家的監控進入了人民的家庭私人空間。1928年之后,蘇維埃讓黨的積極分子和忠誠的工人搬進資產階級家庭,以便監視。在1920-1930年代揭發別人是官方稱許的一種美德,而不被當作自私的行為。每個布爾什維克的第一責任就是保持高度警覺,凡是忠誠的蘇聯公民都應該向警察報告他們所偷聽到的談話。作者將告密者分為志愿和非志愿者兩大類。志愿者多出于物質獎勵、政治信仰、對受害者有敵意之故而非志愿者則是因為受到威脅恐嚇、或“出身不好”為了生存而告密,受害者也成了加害者。有些揭發之舉是受到父母的鼓勵,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因此融入蘇聯社會,也有些人藉此斷絕與家人的關系,以表示進步。

通過對公民的傳播形式和內容的監控(如查看公民的通信內容、電話監聽等等),或者培養普通公民成為“耳語者”,權力得以通過對個人的私領域的有效監控而實施。不過,今天監視我們的,不僅有政治權力,那些大大小小的商業公司同樣在收集我們一舉一動的數據。據統計,英國的監控鏡頭的數量超過了420萬臺,平均每14個人的頭頂就高懸著一只“老大哥的眼睛”,每人每天的行動會被攝像機“捕捉”達三百余次。倫敦的《旗幟晚報》曾做過一項有趣的調查,發現在奧威爾位于倫敦北部故居周圍400碼的范圍內,居然“潛伏”著32臺全天候工作的監控攝像頭。

《1984》所虛構的生活場景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四處可見的探頭,被仔細探測過的郵件系統,以及可能被時時挖掘分析的我們個人的博客以及社交媒體。網絡安全專家施奈爾在《隱形帝國》一書中寫道:“臉書(Facebook)只是根據按贊的動作,就可以推測一個人的種族、個性、性向、政治意識形態、感情狀態和藥物使用情形……行銷人員不斷地在尋找一些能代表某人即將花大錢的模式。”我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甚至熟視無睹了。1999年,荷蘭維羅妮卡電視臺播出了首部“真人秀”節目,其創意直接來自于《1984》中無所不在的“老大哥”對人們行動永不間斷的監視。節目的制作其實很簡單:十幾名青年男女被送進有足夠的生活用品,但與外界隔絕的密室之內,房間布滿了24小時運作的攝像頭。在錄制節目的3個月時間里,這群年輕人每天的生活細節,包括吃喝拉撒睡等等被觀眾盡收眼底。在荷蘭播出后不久,“老大哥真人秀”節目又出現在了比利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甚至是“民風淳樸”的印度的電視熒幕上。

設計監視系統的初衷是打擊社會犯罪和恐怖分子,但美國自發動“反恐戰爭”以來,“監控”和“國家安全”的關系就變得更為復雜了。有學者撰文稱,如今可以利用監控探頭和相關技術獲取“高危人員情報信息”。比如說可以應用新的監控系統,對重點人口實施全天候二十四小時的無警力監控,并在終端機上由計算機畫出其3D軌跡路線。這一系列過程可以實現完全無警力化(或是極少警力)運轉,而警方在特定區域同時監控的對象可以借此達到數萬名之多。歐盟多國之間數年前曾簽訂協議,確保監控數據的共享。更有甚者,在二戰后以“民主”著稱的德國,法院授權警察,為了監控潛在的抗議全球化的鷹派人士,竟然能對人們的郵件肆意檢查。據悉,美國國家安全局建立了一個代號為“梯隊”(Echelon)的全球間諜系統。它能夠截獲從世界各地發出的大量通信信息——電話、傳真和電子郵件。該系統雖然是由美國國家安全局所控制的,但是它與英國的政府通信總部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等國家的類似機構保持合作關系。從愛德華·斯諾登所揭露的“棱鏡監控項目”看,從2007年開始,美國聯邦調查局和美國國家安全局已經開始監控美國主要網站上的個人信息了,這一事件引發了全球的廣泛關注,法國國家信息自由委員會表示:“‘棱鏡事件’對歐洲公民的個人生活構成了一種威脅,其規模是史無前例的,它具相地展示了一個監控社會形成時所構成的威脅。”無論是“棱鏡事件”,還是“facebook事件”,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基本的事實,那就是在流動性的網絡之下,有一張巨大的監控的系統——我們的郵件、即時信息、社交網絡、購物習慣以及生活的場景信息等等——正時時刻刻地被一種新型的“老大哥”探測著、監視著。商人們得以分析我們的消費習慣和消費能力,政客們則借此分析我們的意識形態和投票意向,監控著我們的抱怨與不滿。

隨著智能家居等智能物品技術出現,老大哥已有百變化身,并且被我們主動請進了原本屬于我們的“私人”空間。因為“一臺咖啡機如果能像其他家用電器發送有關其本身使用的情況,它極有可能被窺探者用來了解你家在某一天煮了幾杯咖啡。當這一有關你家庭生活的細節被與其他細節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就可以非常準確地揭示你在家中所發生的情況。因此你的咖啡機可能會被用作監視你的工具。”“外來的密探將不再是拿著望遠鏡和遠距鏡頭照相機的邋遢男人,未來的偵探將是咖啡機、床單和衣服。”

三、新技術與新問題?

1967年1月,《紐約時報》發表了著名記者、隱私權專家帕卡德(Vance Packard)的文章《不能告訴計算機》。帕卡德寫道:“當政府把我們每一個人的信息和日常生活的細節都放置于某個中央級的數據銀行,我們便會受控于坐在電腦機器前面的那個人和他的按鈕。這令人不安,這是一種危險。”

奧哈拉、沙德博爾特認為,無論是電視、電水壺,還是洗衣機、坐便器,只要能夠進行無線通訊發射,并互相聯成網絡,這些智能家居一方面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智能生活,另一方面也會讓我們遭受到越來越密集的電子監視。因為汽車、電話甚至咖啡機里都可能隱藏著可以進行無線通訊的微型計算芯片,都可以構成強大的監視網絡。它們究竟會在多大程度上侵犯我們的隱私?據江蘇省消保委曾對市場上用戶量較多的27款手機App進行調查,“手機百度”“百度瀏覽器”兩款手機App在消費者安裝前,并未告知其所獲取的各種權限及目的,在未取得用戶同意的情況下,獲取諸如“監聽電話、定位、讀取短彩信、讀取聯系人、修改系統設置”等各種權限。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發現,谷歌曾繞開蘋果桌面及移動瀏覽器Safari的隱私權設置,無視強力的安全設置來安裝cookies。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指控,谷歌曾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在用戶的電腦及其它設備上放置廣告追蹤cookies。在該委員會作出這一判決以后,美國當局對谷歌處以了2250萬美元的罰款。

2006年的某一天,溫哥華的心理咨詢師安德魯·費爾德瑪(Andrew Feldmar)打算穿過美國與加拿大的邊境去接他的一位朋友。意外的是,邊境衛兵通過搜索引擎,發現了一篇費爾德瑪在2001年撰寫的論文,在這篇論文中,安德魯·費爾德瑪提到自己在20世紀60年代曾服用過致幻劑LSD。因此,費爾德瑪被扣留了4個小時,期間被采了指紋,還簽署了一份他曾服致幻劑的聲明,而且不準他再進入美國境內。年近七十的安德魯·費爾德瑪未曾想到,自己曾經發表過的一篇文章,居然成為限制他行動的證據。對他而言,“成為數字化記憶的受害者完全是一個可怕的突然襲擊”。

上世紀七十年代,英國作家馬爾科姆·布拉德伯里在《歷史人》(History Man)這一“學院小說”中的主角是一位社會學教授霍華德·柯克,這位教授想要“廢除隱私”,還滿心喜悅地宣稱“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隱私都只是資產階級們純屬累贅的觀念”。“隱私問題之所以那么令人關注,是因為它提出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有些人要保護隱私,而另一些人則要獲得信息,而他們各自都有很好的理由。不斷發展的技術將改變這兩類人之間的平衡。”對此,《咖啡機中的間諜——個人隱私的終結》一書的作者指出,技術并不會從根本上改變有關社會和人際交往的政治原則,但是它們的確可以改變人際交往的社會條件。言論自由仍然沒有改變,但是數字技術為這一自由的行使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因此我們所關注的焦點并不是新的技術,而是新技術所提供的新的語境。”

有關這一問題的爭論伴隨著偶發事件、突發公共事件,丑聞和媒體對這些事件的報道無休無止地進行著。這些偶然事件引發了激烈或溫和的公共反應,從而使辯論突然偏向某個方向——但這種變化并不一定是永久性的。恐怖襲擊或重大犯罪事件很可能會在短期內增加監視措施的支持,而極其惡劣的濫用個人信息的事件則會起到相反的作用。美國人在本·拉丹事件中以及在后來斯諾登事件之時,普遍對政府的監控行為表示支持,但最近的facebook事件中,又明顯表達了不滿。可見,以于隱私權問題,人們并沒有獲得統一的認識,一切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這也是人類社會的正常現象。

“我們可能擔心技術侵犯我們的隱私,但是很多技術既可以被用來侵犯隱私,也可以被用來保護隱私。”比如說,cookies是一項用來跟蹤顧客的一種標準的方法,它們是用來告訴網站有關誰在訪問她的一些小的數據。接受cookie能夠帶來很多顯而易見的好處,而為此所付出的代價卻不是那么顯而易見的,但仍然可能會被人惡意地使用。同樣數據存貯技術,一方面為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好處,比如學校里教師上課用的課件,保存在可移動的存貯器中,十分方便攜帶,但陳冠希在“艷照門”中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1993年7月5日,彼得·施泰納(Peter Steiner)在《紐約客》發表了一幅漫畫稱“在互聯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但是隨著數據挖掘技術和分析技術的進步,技術人員通過你在網站上留下來的細微的痕跡就可以找到你。我們頭頂的星空已經不是來承載我們的道德夢想,而是各種各樣的監視探頭,是無所不在的眼睛在盯著我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馬歇爾·麥克盧漢曾經預言,“經過三千年專業分工的爆炸性增長以后,經歷了由于肢體的技術性延伸而日益加劇的專業化和異化以后,我們這個世界由于戲劇性的逆向變化而收縮變小了。由于電力使地球縮小,我們這個地球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村落。一切社會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結合起來,以電的速度產生內爆,這就使人的責任意識大大提高。”也許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地球村意味著旅行將變得更為簡單便捷,意味著各種不同的文化的頻繁互動與融合。“但是村莊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缺乏隱秘性和秘密性,要想有隱私就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這是我們不得不接受的地球村的另一個方面”,因為互聯網,是一種既不完全屬于公領域,又不完全屬于私領域的奇特的空間。“人們在這一空間的行為,兼具公共和私密兩種性質,網頁即使其內容是屬于私人所有的,他總是——或者說往往是——為了給他人瀏覽而建立的,就這一點而言,它就像是一個布告欄。”萬維網的另一個最新發展就是語義網。語義網“意味著個人、組織和公司常規性地公開其數據,并且他們以后所公開的數據,可能比以前所公開的數據要敏感得多。人們從語義網中所獲得的利益越大,他們所公開的數據就越多。……那么在萬維網上,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被隱藏在文件中的有關個人的信息,就會以原始的形式被別人所瀏覽和利用。它可能會為人類帶來巨大的利益,與此同時,也當然會給我們的隱私帶來危害:它將使實踐隱匿性遭受又一次打擊。”

技術的革命帶來了新的社會治理環境。Web2.0開啟了社會公眾參與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新里程。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朋友圈以及快手、抖音,為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們提供了發聲和表達的渠道,更多的底層群體可以通過這些技術手段被賦權,但與此同時,公領域與私領域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了。一位叫湯姆歐·瓦德(Tom Owad)的顧問,用一種巧妙的方法展示了混搭網站的危險性。他將亞馬遜網上書店的書簽與谷歌地球進行混搭。亞馬遜網上的書店的所有用戶都會留下有關自己的姓名和所在城市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往往就足以使他人能夠通過“Yahoo! People Search”查找出他們的個人地址,并且通過“谷歌地球”得到這一地址的詳細的衛星圖像。他通過對書簽進行過濾,得到了一個對顛覆性圖書感興趣的人員的名單,由此產生了一個顛覆性圖書讀者在全世界范圍內的分布圖。點擊其中的任何一個讀者,我們就可以得到其住所的高清晰的衛星圖像。

吉隆·奧哈爾和奈杰爾·沙德博爾特認為,在真實世界中只有實體的介入才會導致對隱私的侵犯。但是在網絡世界中,遠程監視成為可能。傳感器(如咖啡機中的間諜裝置)的安裝很顯然只有通過實際的行動才能夠完成。這種行動可能是在被監視者知情和配合之下完成的,但也可能不是。一旦通過咖啡機收集到的信息被傳送給了第三方,就會出現各種可能性。很顯然,監視系統可以被用來搜索可能對隱私具有很大破壞力的信息。而信息提供系統可以使觀察者了解到一個人正在探索何種信息,從而也能夠披露這個人的隱私。“在泛在系統中保護隱私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有媒體曾測評過共計1550家網站和App,結果顯示,隱私政策合規度高的平臺極少,合規度低的則占了絕大多數,超過總數的80%。

四、總結:誰來監督監督者?

美國和歐盟2016年曾達成了《歐美隱私盾牌》(EU-US Privacy Shield)的數據傳輸機制,該機制的受眾包括近2000家公司,受到書面承諾和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頒布的總統令支持。這些承諾保證美國不會在歐洲公民的個人信息被傳輸到美國境內時侵犯歐洲人的隱私權。但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于2017年1月份簽署行政命令將非美國公民或合法永久居民排除在美國隱私法案(Privacy Act)的保護之外。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7月5日,美國“數字民主中心”(Center for Digital Democracy,以下簡稱“中心”)致函歐盟委員會司法與消費者總司,抨擊了協定存在的缺陷給歐盟公民的數據保護權利帶來隱患,敦促歐盟委員會終止該協定,并用“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取而代之。

邊沁設計的“全景敞視監獄”,重在監視,而不在懲罰。福柯評論說這是現代約束技術的典型,它體現了權力與知識的結合,并形成一種新的監視機制——不僅牢房里的犯人被監視,看守們同樣可能被監視和觀察。正因為如此,福柯認為:“全景敞開機構所造成的權力強化不會有蛻化為暴政的危險,機制將受到民主的控制,因為它要經常地接待‘世界上最大的審判委員會’。這種全景敞視建筑是精心設計的,使觀察者可以一眼看到許多不同的個人,它也使任何人都可能到這里觀察任何一個觀察者。”“Facebook數據泄露事件,恰恰反映出應該有清晰的規范來勘定邊界,否則,不管是個體生活還是公共生活,都有可能被無邊界地攪亂。”

科幻作家戴維·布林(David Brin)認為,根據傳統的觀點,保護隱私意味著在我們周圍建筑一個保護性的網絡圍墻。但是如果這樣的話,那么我們如何了解信息的使用情況呢?布林指出,“在信息使用方面確保透明度的最明顯的方法就是利用監視者用來監視我們的技術,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美國肯薩斯州有一個群體,專門對不良駕駛行為進行拍照,并將其發布到網上,然后讓大家“人肉搜索”圖像中的這些具有不良駕駛行為的人,以便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同樣在中國,此前一段時間有不少公民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收集并發布一些政府官員和政府機構不作為,乃至其腐敗的行為,這對政府官員來說無疑是一種新的被監視環境。不過這種“下對上的監視”與“上對下的監視”一樣,都會威脅個人的自主權,而且“對隱私的不正當干涉與正當干涉之間的界限是非常細微的”。

新的技術確實帶來了新的危機,卻也帶來了新的希望。技術層面的革新和推進也促使人類社會不斷更新有效治理的手段和方法。2018年5月25日,歐盟《一般數據保護條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GDPR)將正式生效。歷經多年商討的GDPR新條例,被稱為當今世界史上最嚴格的數據保護法律。有學者認為,“歐盟GDPR選擇了偏重保護個人數據權利,可能會對技術與市場的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值得關注的是,中國發布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也于2018年5月1日起實施。顯然,只堅持傳統社會的隱私權觀點無法滿足當下的社會語境,新的認知觀念和法理規范持續在數字領域不斷進行調適,只是如何調適還需要更精細的研究與實踐。

當然,我們除了需要繼續對權力對公民隱私權的干涉保持警覺外,在智能連接一切的時代,公民本人也許才是保護自己隱私權的最主要力量。畢竟“技術可能被濫用,但是如果你真的擔心自己的隱私的話,那么你所能夠做的最有效的保護隱私的措施就是在網上發布信息的時候采取謹慎態度。”一方面雖然我們需要對新技術的發展持有警覺的態度,但又不必過于悲觀。因為“雖然網絡世界可能困難重重,令人望而生畏,但是在這里我們所得到的機會肯定大于我們所付出的代價。我們所應該注意的不是要輕易做出在線空間與離線空間具有相同屬性這一簡單的結論,而是需要認識到我們所作出的承諾和承擔的風險,并且我們需要使用技術來追蹤網絡上所發生的事情。數字世界太大了,太復雜了,無法通過手工來完成所有的事情。它是由技術所創造的,因此也必須通過技術來監督。”

注釋:

① 扎克伯格的證詞:《這是我的錯,我很抱歉》(內容全文),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F6AD9I10521PA4F.html

② 都保杰編輯:《中國人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么?》,AI星球,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80327192110235.html,2018年3月27日。

③ [美]巴頓卡特等著:《大眾傳播法概要》,黃列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頁。

④ 轉引自涂子沛:《大數據》,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頁。

⑤ 《世界人權宣言》,http://www.un.org/zh/universal-declaration-human-rights/

⑥ 《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index.html#

⑦ [日]溝口雄三:《中國的公與私·公私》,鄭靜譯,三聯書店2011年版,第24頁。

⑩ 孫然、張雨忻:《大數據揭露你的個人隱私是怎樣暴漏的》,搜狐科技,http://www.sohu.com/a/193027603_720186,2017年9月19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h视频在线播放| 乱人伦99久久| 色成人亚洲| 呦系列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re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首页|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2020一| 国产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91视频青青草| 99er精品视频| 天天综合色网|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国产熟女一级毛片| 亚洲天堂久久| 亚洲日产2021三区在线| 国产午夜不卡|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站欣赏网|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四虎综合网|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观看|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成人国产精品2021|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 免费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婷婷中文在线|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 久久99久久无码毛片一区二区| 一本大道香蕉高清久久|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福利片| 欧类av怡春院|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美乳|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久久精品嫩草研究院|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禁片在线观看|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三级色| 99伊人精品| 91在线一9|永久视频在线| 国产全黄a一级毛片|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制服丝袜 91视频| 看国产毛片|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日本免费一区视频| 亚洲无码A视频在线| 毛片手机在线看|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九九九国产| 国产主播在线观看| 伊人福利视频|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久久精品亚洲专区|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韩国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少妇| 无码日韩视频| 欧美亚洲欧美| a级毛片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无码在线| 精品久久777|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不卡|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乱码在线播放| 激情六月丁香婷婷四房播|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91小视频|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国产99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