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建杰 張志安
隨著傳統媒體廣告下滑、讀者流失和人員規模減少,新媒體、互聯網內容創意的興起,傳媒產業對新聞傳播專業學生(簡稱“新聞學子”)的需求也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如果以從事新聞工作為就業目標,當前新聞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對口率僅保持在20%,甚至更低水平。究其原因,多歸結于現有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畢業生不能適應新媒體時代所需的一專多能,理論膚淺、動手能力差、專業知識不扎實成為對傳媒類畢業生的普遍詬病。①事實上,從1996年以后,大學畢業生就開始采用“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方式進入勞動力市場。在就業對口率不高的背后,除主流媒體用人需求減少或對畢業生多學科背景的要求提高,也存在傳統媒體影響力衰落、對畢業生吸引力下降,整體就業競爭加劇、繼續深造的比例逐漸提升等原因。
2016年,傳媒公號“全媒派”聯合“新聞實習生”開展的一項《傳媒院系學子畢業就業意愿調查》折射出傳媒學子就業選擇多元化趨勢。在回收的1070份有效問卷中,畢業第一意愿選擇去媒體、繼續深造、去媒體機構之外工作的人數,分別占48.9%、18.6%和32.5%。②國內傳媒人才培養規模最大的中國傳媒大學統計數據顯示:該校畢業生簽約單位屬于“文化、體育、娛樂行業”和“信息傳輸、軟件信息技術服務行業”的比例,從2015年的50%和23.87%,分別下降為2016年的39.29%和16.36%。③這些數據都反映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新聞學子,不再把去媒體工作當成自己就業的首要選擇。
本文試圖以問卷調查的實證數據來回答以下問題:新媒體環境下本科新聞學子的擇業意愿現狀如何?新聞學子愿意從事傳媒業工作的比例如何、有何長期規劃?影響新聞學子擇業意愿的顯著因素有哪些?這些問題的回答,有助于增強對其職業教育和職業指導的有效性、針對性,增加他們在傳媒業內的擇業可能性,從而落實習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的“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的要求,不斷提升新聞院校人才培養的質量。
擇業意愿,體現職業選擇的傾向,職業選擇是人們從自己的職業期望、職業理想出發,依據自身興趣、能力、特點等,結合所處的外部環境條件,從社會現有的職業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職業的過程。④社會學家帕森斯(Parsons)提出的特質因素理論是職業選擇的早期經典理論。他認為職業選擇的三大要素是:準確了解自己的態度、興趣、能力、局限和其他特性;了解成功的條件,在不同工作崗位上所占的優勢、機會和前途;實現上述兩者的平衡。⑤該理論強調,在充分了解個人條件和社會職業需求的基礎上,將兩者互相對照,選擇與個人特長最匹配的職業。霍蘭德(Holland)的職業興趣理論認為,人格可以分為現實型、研究型、藝術型、社會型、企業型、常規型六種,符合職業要求的人格特征能更激勵人積極工作。⑥佛隆(Vroom)的擇業動機理論認為,個體擇業動機取決于職業效價和職業概率。職業效價是個人對某個職業價值的主觀評價,職業概率是獲得某項職業的可能性大小。對擇業者而言,某項職業的效價越高,獲得的可能性越大,選擇該職業的意愿越大。
上述理論均偏重于從心理學角度對擇業行為進行解釋。事實上,職業選擇是綜合考慮了心理、經濟、社會等多方面后“理性選擇”的結果。因此,社會學家科爾曼(Coleman)的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 Choice Theory)更具有解釋力。理性選擇理論從個人主義的方法論出發,認為人的行為受理性支配,但這種理性不同于經濟學中“經濟人”的含義。“經濟人”的理性是指人的行為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作為選擇目標,社會學的“理性人”兼具經濟人和社會人的性質,既追求最大利益,又受到政治、文化、社會、情感等諸多關系的制約。
職業選擇作為一種有目的、有意圖的理性行為,受哪些因素影響?在理性選擇理論框架下,必須重視職業價值觀的作用。職業價值觀是個體對待職業的態度、信念和職業價值傾向,主要在個體的職業選擇上體現。⑦赫茲伯格(Herzberg)將職業價值觀分為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奧爾德弗(Alderfer)增加了社會價值一項;國內學者寧維衛將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分為經濟價值、聲望、進取心、工作安全、生活方式五項。凌文輇通過實證研究,把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分為聲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發展因素三項。⑧
除了職業價值觀外,作為一種理性行為,求職者在職業選擇過程中,還必須充分考慮個人的能力和能夠借助的各種資源,即“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個人通過教育、職業培訓等投資形成的人力資源已經成為決定個人獲得職業地位的重要因素。美國學者布勞(Blau)和鄧肯(Duncan)的研究表明,影響個人職業獲得的主要是個人教育水平等“后致性因素”,父親的教育水平和職業地位等“先賦性因素”的作用越來越小。⑨相關研究還發現,外貌條件、所學專業、學生干部、工作經歷等“人力資本”要素對大學生的職業獲得均有顯著影響。⑩“社會資本”主要指個人所擁有的嵌入于社會關系網絡中的資源。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所擁有的社會資本對大學生職業選擇,尤其是“從政”意愿具有顯著影響,家庭社會網絡異質性越大,大學生繼續深造的意愿越高;父母工作于“體制內”的畢業生實現就業的可能性更大;兼職、實習等個人社會資本積累,有助于大學生就業;畢業生在家庭之外所認識的人的地位對他們的就業質量有積極的作用,家庭地位有助于畢業生在熱門城市找到工作并落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以理性選擇理論為基本框架,從職業價值觀、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三個方面,分析新聞學子職業選擇的影響因素。其中,職業價值觀是學生職業選擇時的主觀愿望,人力資本、社會資本是學生所具備和能依托的客觀條件。大學生擇業意愿的最終形成是主客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學界對職業選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職業價值觀領域。從文獻看,歐美發達國家的調查多針對在職人員,國內相關調查主要針對在校大學生。中外研究均認為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職業基本價值取向的反應,相關研究主要圍繞兩方面展開:(1)職業價值觀的結構維度。代表性觀點有二維度說(赫茲伯格)、三維度說(塞普爾、凌文銓、黃希庭)、四維度說(舍克斯)、五維度說(寧維衛、鄭倫仁)。(2)職業價值觀的測量工具。國外比較著名的有舒伯(Super)的職業價值觀量表(WVI)、霍蘭德職業愛好量表(HVPI),庫德(Kuder)職業興趣量表(KOIS),國內較多采用寧維衛修訂的WVI量表以及凌文銓編制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量表。
除了職業價值觀外,國內針對大學生職業選擇的研究,還聚焦于影響因素,發現個人能力、興趣愛好、氣質形象、文化程度、家庭環境、人際網絡、擇業效能感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職業選擇。此外,還有專門針對女大學生、高職大學生、少數民族大學生、旅游、法律、護理專業大學生等特定人群職業選擇的研究。
在新聞傳播學界,國內針對新聞學子的研究總體缺乏,其中聚焦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選擇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顧倩分析了傳媒專業大學生就業特點和劣勢,從社會、學校和學生三個角度指出造成就業困惑的原因。范以錦認為,泛就業背景下,傳媒專業學生不僅需要提高自身專業素養,還需要在“專”上有所特長。李韌等對北京10家報紙招聘信息的梳理后發現,新聞學畢業生就業難的論斷缺乏實證依據,就業前景依然看好。楊詠從教學、觀念、實訓、實踐、就業指導等方面,提出提升新聞傳媒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具體舉措。林林以中國傳媒大學本科生為例,總結出傳媒類專業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行業傾向明顯、注重行業發展與自我實現等特點,就業心態積極、注重實習時間。陶建杰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新聞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度普遍較低,校內教育和校外實習對新聞專業學生的職業認同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歐美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圍繞新聞學子專業選擇動機、媒介角色認知、對新聞倫理和爭議性手法評價等方面展開。具體到擇業意愿,桑德斯(Sanders)等的研究發現,分別有26%和27%的英國學生因為“新聞工作非傳統、有社交性”和“新聞工作具有創造性、個人喜歡寫作”而想當記者;而這兩項西班牙學生的比例僅為3%和2%。兩國學生均把本地/區域報紙作為最主要職業首選,但作為長期的職業,選擇雜志的英國學生有26%,西班牙學生僅為3%,選擇廣播的英國學生只有6%,西班牙學生卻高達28%。漢納(Hanna)等對英國新聞專業大學生間隔31個月的兩次調查發現,把新聞業作為自己職業追求的學生比例,從大一時的75%降到后來的53%,但學生最想去的媒體單位不變,依次為雜志、全國性報紙、電視臺;最想從事的報道領域也不變,依次為特稿、新聞、體育。一項在巴西的調查顯示,僅有39%的新聞學子今后想從事新聞業,這個比例和想進公關業的人數差不多。梅利亞多(Mellado)等針對智利1985名新聞專業學生的調查發現,想從事新聞、公關、教育和研究、其他行業的學生比例分別為66%、15%、8%和11%。較之于新聞業,公關業對女生、高年級、追求工作穩定的學生更具有吸引力。科爾曼(Coleman)等把美國新聞學子選擇在傳媒業工作的動機分為外向型社交、利他主義、尋求名聲、喜歡做新聞四類,通過層次回歸后發現,白人學生在利他主義動機方面顯著低于其他種族;男生、廣播專業學生對名聲的追求顯著高于其他學生;女生、傳播學專業學生對做新聞的喜愛顯著低于男生、其他專業的學生。
截至2015年年底,國內僅新聞傳播專業在讀本科生就高達23萬,這個就業群體的規模龐大,但針對他們擇業意愿的研究尤其是規范的實證研究非常缺乏。從國外情況看,這方面研究盡管數量不少,但多停留在擇業意愿的描述性統計,沒有分析其背后的深層次影響因素。基于此,本文聚焦本科新聞學子的擇業意愿,以理性選擇理論為分析框架,從職業價值觀、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三方面,探討影響擇業意愿的顯著因素。
本研究的因變量為本科新聞學子的擇業意愿,讓受訪者選擇“畢業后首份工作最想去的崗位”和“今后長期工作最想去的崗位”,分別設計了傳統媒體(紙媒、廣電)、網絡新媒體、公關廣告(包括其他相關媒體工作)、非媒體(公務員/事業單位、國企員工、私企員工、外企員工、其他)四類共十個選項。在此基礎上,將擇業意愿簡化為“媒體”(包括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公關廣告)和“非媒體”兩類后進行交叉分析得出四種類型:首份和長期工作都選擇媒體、首份工作選擇媒體長期工作選擇非媒體、首份工作選擇非媒體長期工作選擇媒體、首份和長期工作都選擇非媒體,分別簡稱為“死忠粉”“嘗試者”“晚進者”“逃離者”。這個變量命名為“擇業策略”,體現擇業意愿的動態變化情況。
自變量的選擇,從職業價值觀、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三方面考慮。職業價值觀測量,參考了凌文輇等編制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量表》中保健因素、發展因素、聲望因素三個維度,讓受訪者通過五點量表對媒體工作的十個方面評價來反映學生的職業價值觀,三個維度的α系數分別為0.81、0.75、0.83。人力資本的測量,參考了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新聞學子實際情況,設計了年級、專業(新聞類、傳播類、其他傳媒類)、學校層次(是否211)、是否黨員、媒體業務技能、新媒體能力六個變量。這些變量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生個人在未來就業市場的競爭力。社會資本的測量,主要從學生在傳媒業的人脈資源考慮,具體通過“家庭關系”(是否有家人/近親屬在傳媒業)、“社會媒體實習崗位多樣性”“社會媒體實習時間”三個指標體現。
此外,還將性別、原籍地(城市、縣城及以下)、學校類型(綜合性、專業性、理工類)作為控制變量納入分析模型。
由于因變量是多元分類變量,故采用多項logistic回歸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mlogit)。該模型可以表達為:
以上包含i個方程的聯立方程組,Pi表示選擇某個行業的機率(odds),β是回歸系數,表示當其他自變量取值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該自變量取值增加一個單位引起機率比(Odds ratio,OR)自然對數值的變化量;α是常數項,μ為殘差項。在分析首份和長期工作意愿時,下標i分別對應“傳統媒體”“網絡新媒體”“公關廣告”“非媒體”四類,以“傳統媒體”為參照組;在分析擇業意愿動態類型時,下標i分別對應“死忠粉”“嘗試者”“晚進者”“逃離者”四類,以“死忠粉”為參照組。
研究的數據來源于作者2016年11-12月在上海地區八所高校(上海大學、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東華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實施的《新聞學子專業學習及職業意愿調查》。新聞學子,指廣義上的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包括了教育部2012年本科專業目錄新聞傳播類下屬的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傳播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等專業。
作為傳媒教育的重鎮之一,上海地區設有16所高校開設了新聞傳播類本科專業。上述八所高校,覆蓋了當下傳媒人才培養單位的三種類型:綜合性大學(上大、復旦、華師大)、專業性大學(上外、華政、外貿)、理工類大學(東華、上理)。調查以專業課堂為主并結合大四學生寢室發放的方式,覆蓋了八所高校傳媒類專業(新聞學、傳播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網絡與新媒體等)絕大部分本科生,共發放紙質問卷1693份,回收有效問卷1430份,有效回收率84.47%。在有效樣本中,綜合性大學561人,占39.2%;專業性大學453人,占31.7%;理工類大學416人,占29.1%。其中,男生占18.32%,女生占81.68%;大一到大四的比例分別為24.34%、23.71%、31.05%、20.91%;原籍城市的占71.70%,原籍縣城及以下的占28.30%;專業屬于新聞類(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占44.76%,傳播類(傳播學、廣告學、公共關系)占30.56%,其他傳媒類(網絡與新媒體、新聞傳播大類等)占24.69%;黨員(含預備黨員)占16.19%;有家人/近親屬在傳媒業工作的占12.39%。
表1給出了受訪者在首份工作、長期工作上的擇業意愿,以及不同亞群體之間的比較。對于首份工作,選擇去傳統媒體、新媒體、公關廣告、非媒體的學生比例差不多,均為25%左右,前三項累計達74.40%,說明大多數本科新聞學子畢業求職時還是愿意把媒體類工作作為首要選擇。卡方檢驗表明,不同性別、年級、專業、學校類型的學生,在首份工作選擇上,均呈現顯著差異。其中:(1)女生想去傳統媒體、公關廣告的比例高于男生,男生想去非媒體行業的人最多;(2)低年級學生今后想去傳統媒體、新媒體的人較多,但他們的學長姐們則更想去公關廣告和媒體外的行業;(3)新聞類學生最想去傳統媒體,最不想去公關廣告業;傳播類學生的情況恰恰相反,他們最想去公關廣告業;其他傳媒類學生的擇業意愿分布較為均衡;(4)綜合性大學的學生擇業意愿更多元,專業性大學的學生最想去非媒體行業,理工類大學的學生最想去新媒體行業。
今后長期的工作意愿,與首份工作有了明顯不同:39.01%的學生選擇非媒體,想去傳統媒體、公關廣告的比例分別降為21.98%和20.28%,想去新媒體的僅有18.73%。總體上,還是有六成左右的學生愿意把媒體行業作為自己長期的職業選擇,但較之于首份工作,有13.41%的總降幅。具體到不同的學生群體:(1)無論是男生還是女生,均把非媒體作為首選,尤其是男生,近45%的人選擇去非媒體;(2)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非媒體工作的排序位置,從首份工作的第三,躍升為長期意愿的首選;(3)不同傳媒專業的學生,都把非媒體當成長期工作首選。(4)理工類大學傳媒學子長期工作意愿選擇較為多元,但綜合性和專業性大學的學生,擇業意愿主要集中在非媒體行業。

表1 本科生新聞學子的擇業意愿(首份工作、長期工作,%)
注:T檢驗為“首份工作-長期工作擇業意愿”的情況比較,卡方檢驗為不同亞群體擇業意愿的比較,1為首份工作,2為長期工作。*p< 0.05,**p< 0.01,***p< 0.001
如果把每位受訪者的首份工作和長期工作意愿進行T檢驗后發現,無論是所有傳媒專業學生,還是不同的亞群體,兩者間均呈顯著差異。總趨勢是,無論一開始的職業選擇如何,大多數人都會把進入非媒體行業作為長期的職業路徑。
表2顯示了學生擇業意愿的變化情況。其中,表格對角線上的數據較大。這說明,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首份工作和長期工作意愿上保持了一致。在“跳槽者”中,比例最高的是從新媒體、公關廣告、傳統媒體轉入非媒體,其次是從傳統媒體轉入新媒體、或從新媒體轉入公關廣告。極少有學生愿意先去非媒體,然后再去媒體。如果按照“擇業策略”統計,媒體工作的“死忠粉”占57.49%,“嘗試者”占16.91%,“晚進者”占3.46%,“逃離者”占22.14%。

表2 本科新聞學子的擇業意愿變化(%)
本文通過測量學生對媒體工作十個方面的評價,反映學生的職業價值觀。表3顯示,學生對媒體工作的發展因素(3.41)評價較高,保健因素(2.11)和聲望因素(2.90)兩項均值都低于中值3,呈負面評價。具體十個方面,學生最不認同“媒體工作穩定、壓力小”(1.83),其次是“媒體工作同事關系簡單”(2.23)、“媒體工作收入高、福利好”(2.27);最認同的是“媒體工作與專業對口”(3.73)、“媒體工作符合我的興趣”(3.47)、“媒體工作能證明自身價值”(3.34)。男女生的態度在四項上有顯著差異。其中男生對“媒體工作穩定、壓力小”的評價高于女生,女生在“媒體工作與專業對口”“媒體工作符合我的興趣”“媒體工作自主性大”三項,即“發展因素”的評價高于男生。總體上,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對保健因素的現狀評價均最低。

表3 本科新聞學子對媒體工作的評價
注:括號外為均值,括號內為標準差,***p<0.001,**p<0.01,Ns為不顯著。
另一個指標的測量結果也對此有所印證。在回答“如果成為媒體從業者,你認為自己最可能遇到的困境”時,選擇“工作壓力大”“收入不高”“個人發展空間小”“新聞管理嚴”的分別占34.99%、23.02%、18.96%和10.36%,“家人不支持”等其他因素占12.67%。卡方檢驗顯示,不同性別、年級、專業、擇業策略的學生均沒有顯著差異。
1.首份工作
首份工作意愿的回歸分析結果見表4。控制了其他變量,相對于傳統媒體,高年級學生更傾向于去公關廣告和非媒體就業,其機率分別是低年級學生的1.724倍和2.622倍;傳播類專業學生選擇去新媒體、公關廣告、非媒體就業的機率,分別是新聞類學生的1.985倍、5.021倍和2.566倍;其他傳媒類專業學生選擇去新媒體、公關廣告、非媒體就業的機率,分別是新聞類學生的2.043倍、3.372倍、3.551倍。211高校學生想去傳統媒體工作(相對于新媒體)的機率是非211高校學生的1.572倍。媒體業務技能越好的學生,越傾向于在傳統媒體工作;新媒體能力越強的同學,越不想在傳統媒體工作,但這兩項的影響作用均不顯著。
在社會資本方面,相對于傳統媒體,在媒體行業有家庭關系的學生,選擇首份工作時不傾向于去新媒體和非媒體,更傾向于去公關廣告行業;實習崗位越多的學生,越傾向于去新媒體和公關廣告,越不想去非媒體;實習越久的學生,越想去新媒體,越不想去公關廣告和非媒體。但這幾項的影響作用也都未達顯著水平。
在職業價值觀方面,媒體工作發展因素評價每增加一個單位,相對于傳統媒體,首份工作想去新媒體、公關廣告、非媒體的機率,分別下降29.5%、44.7%和58.5%。聲望因素每增加一個單位,想去非媒體工作的機率下降25.9%,想去新媒體和公關廣告的機率也降低,但未達顯著。
控制變量中的性別對首份工作意愿有顯著影響,女生更傾向于在傳統媒體就業,想去新媒體和非媒體的機率分別是男生的58.5%、53.6%。相對于傳統媒體,專業性大學學生想去公關廣告行業的機率是綜合性大學學生的38.1%;理工類大學學生想去公關廣告、非媒體的機率分別是綜合性大學學生的20.6%、23.1%。
2.長期工作
長期工作意愿的回歸結果見表5。人力資本方面,年級、專業依然是顯著影響因素。控制了其他變量,高年級學生想去新媒體、公關廣告、非媒體就業(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機率分別是低年級的1.624倍、1.858倍、2.351倍;傳播類專業學生想去新媒體、公關廣告、非媒體就業(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機率分別是新聞類專業的1.834倍、3.275倍、2.592倍;其他傳媒類專業學生想去新媒體、公關廣告、非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機率分別是新聞類專業的2.708倍、3.505倍、3.072倍。211高校學生更傾向于留在傳統媒體,黨員更傾向于去公關廣告和非媒體,媒體業務技能強的學生不愿意留在傳統媒體,但上述情況均未達顯著水平。新媒體技能越強的學生,越傾向于去傳統媒體之外就業。

表4 首份工作意愿的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注:*p< 0.05,**p< 0.01,***p< 0.001。1參考類別為“男生”;2參考類別為“原籍縣城及以下”;3參考類別為“綜合性大學”;4參考類別為“低年級”;5參考類別為“新聞類專業”;6參考類別為“非211高校”;7參考類別為“非黨員”;8參考類別為“在傳媒業無家庭關系”。
在社會資本方面,在傳媒業有家庭關系的學生,更不想去傳統媒體;實習崗位越多的學生,相比傳統媒體,更想去新媒體,更不想去公關廣告和非媒體;實習時間越長的學生,長期工作越想留在傳統媒體。但上述趨勢均沒有達到統計上的顯著性。
在職業價值觀方面,媒體工作發展因素評價每增加一個單位,長期工作想去新媒體、公關廣告、非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機率,分別下降40.3%、39.2%和53.1%。媒體工作保健因素和聲望因素的評價水平,對長期工作選擇去非媒體有負向作用,保健因素、聲望因素評價每增加一個單位,想去非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的機率分別降低26.7%和23.3%。
在控制變量中,性別對學生長期工作意愿沒有顯著影響。較之于綜合性大學,專業性大學、理工類大學的新聞學子,長期工作更愿意在傳統媒體行業。
3.擇業策略
表6呈現了擇業策略這一動態過程的回歸分析結果。從人力資本方面看,高年級學生較不愿意成為傳媒業職場的“死忠粉”,采用“晚進者”“逃離者”策略的人,在機率上分別是“死忠粉”的2.181倍和2.179倍。其他傳媒類專業學生采用“逃離者”策略的機率(相對于“死忠粉”)是新聞類專業學生的1.8倍。黨員采用“逃離者”策略的機率(相對于“死忠粉”)是非黨員學生的1.724倍。211高校、媒體業務技能和新媒體能力越強的學生,越不愿意成為傳媒行業的“死忠粉”。
在社會資本方面,總體上看,在傳媒業有家庭關系的學生,更不愿意采用“死忠粉”策略;媒體實習崗位越多的學生,越傾向于成為“死忠粉”;媒體實習時間越久的學生,越傾向于采用“晚進者”或“死忠粉”策略進入傳媒業。但上述方面的影響作用均不顯著。
在職業價值觀方面,越認可傳媒業保健因素的學生,越傾向于成為“死忠粉”,保健因素評價每增加一個單位,采取“嘗試者”或“逃離者”策略的機率,相對于“死忠粉”降低35.6%和30.7%。發展因素評價每增加一個單位,采取“晚進者”和“逃離者”策略的機率,相對于“死忠粉”降低47.6%和46.2%。聲望因素評價每增加一個單位,采取“逃離者”策略的機率,相對于“死忠粉”降低30.2%。總體上看,對傳媒業工作各方面現狀越認可的學生,越可能成為“死忠粉”。
從控制變量看,女生成為“逃離者”(相對于“死忠粉”)的機率是男生的64.9%;原籍城市的學生成為“晚進者”(相對于“死忠粉”) 的機率是原籍縣城及以下學生的47%;專業性、理工類大學學生成為“嘗試者”和“逃離者”(相對于“死忠粉”)的機率,比綜合性大學的學生要低一些。

表5 長期工作意愿的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注:*p< 0.05,**p< 0.01,***p< 0.001。1參考類別為“男生”;2參考類別為“原籍縣城及以下”;3參考類別為“綜合性大學”;4參考類別為“低年級”;5參考類別為“新聞類專業”;6參考類別為“非211高校”;7參考類別為“非黨員”;8參考類別為“在傳媒業無家庭關系”。

表6 擇業策略類型的多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續表)
注:*p< 0.05,**p< 0.01,***p< 0.001。1參考類別為“男生”;2參考類別為“原籍縣城及以下”;3參考類別為“綜合性大學”;4參考類別為“低年級”;5參考類別為“新聞類專業”;6參考類別為“非211高校”;7參考類別為“非黨員”;8參考類別為“在傳媒業無家庭關系”。
本文以實證研究方法,呈現了新媒體環境下本科新聞學子對首份工作、長期工作的擇業意愿,比較了不同學生群體在擇業意愿上的差異,并從職業價值觀、人力資本、社會資本三個方面探討了影響擇業意愿的顯著因素。研究的主要結論是:
第一,本科新聞學子畢業時的首次求職,“專業對口”的主觀愿望較為強烈。這種“對口”,既體現為有近75%的學生把去媒體作為第一份工作的首選,也體現為在媒體細分領域,新聞類的學生更傾向于去傳統媒體、傳播類的學生更傾向于去公關廣告業。與智利、英國等學者針對國外新聞學子的調查相比,中國學生對傳媒行業的從業意愿并不低。這一發現應該會讓新聞教育界感到些許欣慰與自信。那么,新的問題來了:既然75%的本科新聞學子對媒體工作懷有興趣,那為什么最終只有20%左右的人進入傳媒行業呢?我們認為原因主要有二:擇業意愿本身就是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會隨著學生對專業和行業的進一步認知、對自身能力興趣更清晰的定位、社會實習等情況不斷變化調整。更重要的是,態度與行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生有“專業對口”的良好意愿,但就業行為最終達成,還受到崗位提供、能力滿足、福利待遇、發展空間、家庭因素等多方影響。尤其是進入大四后,學生經歷長達十個月的“校招”,美好的愿望往往被嚴峻的現實所擊碎。因此,學校今后要重點加強有針對性的信息提供和就業輔導,在保護學生專業對口的主觀愿望同時,通過校內外對接、全媒體能力培養、就業崗位開拓等手段,助力學生擇業意愿的最終達成。
第二,對大多數本科新聞學子來說,媒體工作呈現出“過渡性職業”特點,存在從媒體向非媒體的職業意愿遷移。實證數據顯示,有近四成學生愿意把公務員、事業單位、各類企業等非媒體作為自己的長期工作。無論是全體受訪者還是不同亞群體,在首份工作和長期工作意愿上,大多會經歷從媒體向非媒體的職業意愿遷移。首份工作想去媒體,反映了大部分人尚存的“專業情感”;進入媒體行業后,“工作壓力大、收入低”等預期困境,則會消解他們中多數人的職業熱情,促使他們離開傳媒業。從媒體到非媒體,擇業策略反映了學生們“去理想化”的過程,也是他們逐漸向社會現實妥協的過程。在職業流向上,想從傳媒業跳槽去其他行業的“嘗試者”占16.91%,從其他行業想再進入傳媒業的“晚進者”僅為3.46%,更有近四分之一的學生,從一開始就不想涉足傳媒業,成為堅定的“逃離者”。這也說明,一方面,當下青年人就業選擇多元化,職業忠誠感具有不確定性,體現出更強的自主意識、自我意識和個性意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傳統媒體對青年精英人才的吸引力有所下滑,主流媒體要保持持續的人力資本增長具有挑戰性。對這種“過渡性職業”現象和趨勢,也不必太過擔憂,伴隨互聯網和公共傳播業的興起,包括平臺媒體(類似騰訊、百度、今日頭條等)、自媒體(大量內容創業)、機構媒體(類似政務新媒體)等對內容生產者的需求越來越大,將給新聞學子就業選擇提供更多機會。
第三,媒體行業對本科新聞學子的吸引力,主要體現在“發展因素”方面。這一結果與國外學者的研究發現比較一致。在組織行為學中,馬斯洛(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從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到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再到自我實現需求,是逐級遞進的過程,五種需求存在層級關系和優先級,只有低層次的需求得到滿足,才能提升到較高層次。因此,學生們主要鑒于“發展因素”才選擇去媒體業工作的擇業動機并不令人樂觀,甚至讓我們對他們的未來充滿憂慮。工資待遇、薪酬福利等“保健因素”尚未滿足,行業前景、社會地位等“聲望因素”也不行,過于“理想化”地去追求“發展因素”,最終就是失望帶來工作熱情迅速消解。奧爾德弗(Alderfer)的ERG理論指出,當尋求高層次需要的企圖受挫后,會導致人們向較低層次需要的回歸并有所增加。具體到學生的情況,他們懷著“個人發展”的美好愿望進入媒體,往往發現并不是這樣時,會增強對收入、待遇等的期望,但這些方面媒體又不能滿足,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就是離開。這也從理論上解釋了,為什么這么多的學生僅僅把傳媒工作作為“啟動性過渡職業”。另一個方面,麥可思《2017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畢業半年內離職率較高的多為傳媒、藝術類,以實證數據支持了這個判斷。
第四,職業價值觀和人力資本,是影響擇業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發現,本科新聞學子擇業時的考慮因素:一是興趣,二是個人能力,第三才是社會關系。職業價值觀反映了擇業的主觀動機,對傳媒業發展因素、保健因素、聲望因素現狀評價越高的學生,越傾向于留在傳統媒體成為“死忠粉”;反之,則可能從一開始就成為“逃離者”。這個意義上說,去還是不去媒體工作,最主要基于學生個人興趣。除興趣之外,個人實力——人力資本也很重要。年級越高、新媒體技能越強的人,越不愿意去傳統媒體,轉而進入新媒體、公關廣告、非媒體。從薪資待遇、個人發展等方面看,這些行業的“性價比”顯然都比傳統媒體要好。盡管效應尚不顯著,但211高校的學生更想以“嘗試者”“逃離者”策略最終“拋棄”媒體業,也一定程度上由于他們比非211高校的競爭者具備了更好的人力資本。需要指出的是,在其他研究中發現對學生職業選擇具有重要影響的“社會資本”的作用,對新聞學子的擇業意愿并不構成顯著影響。我們認為原因可能是:從用人機制上看,傳媒業有自己的特殊性,一般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實習/見習期,這個過程主要靠“個人作品”等硬實力,與其他行業直接招聘入職的用人形式有較大差別。因此,即使在校期間實習崗位多、時間長、人脈廣,但最終與能否被留用的關系其實也不大。媒體從業機會的最終獲得,主要還得看個人興趣和能力。影響因素分析顯示,學生們對這一點認得很清楚。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聞學子身上既具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又對社會現實有著較清晰地認知,既出世又入世,對工作機會的選擇的確是非常“理性”的。
作為一項探索性的研究,受制于條件,本文主要采用截面數據,分析本科新聞學子對未來工作行業的選擇意愿和影響因素,事實上,擇業意愿還包括對收入、地域等方面的選擇。同時,擇業意愿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采用追蹤調查數據進行分析更為合適,這些都是今后研究可以進一步完善的方向。
注釋:
① 胡正榮、冷爽:《新聞傳播學類學生就業現狀及難點》,《新聞戰線》,2016年第11期。
② 全媒派:《還有多少90后肯去媒體搬磚?2016傳媒畢業生就業意愿大調查!》,2016年12月,http://mini.eastday.com/mobile/161212113119611.html,2018年4月13日。
③ 庹繼光:《一位新聞傳播學教授的分析與思考——傳媒專業畢業生:如何應對多元就業新挑戰》,《中國記者》,2017年第2期。
④ 王冠宇:《職業選擇理論簡評》,《人口與經濟》,2009年第s1期。
⑤ Parsons.F.(1909).ChoosingaVocation,Houghton Mifflin,p.148.
⑥ Holland.J.L.(1995).MakingVocationalChoices:aTheoryofVocationalPersonalitiesandWorkEnvironments.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1),pp.153-154.
⑦ 凌文輇、方俐洛:《我國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研究》,《心理學報》,1999年第3期。
⑧ 鄭潔、閻力:《職業價值觀研究綜述》,《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5年第11期。
⑨ Blau.P.M.& Duncan.O.D.(1967).TheAmericanOccupationalStructur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33(2),p.296.
⑩ 宛恬伊:《大學生職業地位獲得實證研究》,《青年研究》,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