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張濤
6月7日,2018年中國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協會會長會議在黑龍江哈爾濱舉辦。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業生產資料局局長、中國農資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李殿平,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農資局副巡視員、協會秘書長符純華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40多位協會副會長單位負責人和代表出席了會議。
李殿平指出,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農資行業市場化改革20周年,今年的會長會又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首次召開的會長會,因此對協會工作、對行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針對當前農資行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李殿平指出,農資企業要抓住新機遇、適應新常態、堅持新理念,加快轉型升級,服務鄉村振興。農資企業作為為農服務的主力軍,要抓住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戰略機遇,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為農服務方向,以變應變,大力創新經營服務,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適應行業新形勢新要求,著力推進農資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運用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經營服務方式;加快由單純農資經銷商向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商轉型,圍繞農業生產全過程,延伸服務鏈條,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深耕農資主業,推進業務經營多元化;走聯合發展道路,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抓住一帶一路機遇,引進來、走出去,利用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通過轉型升級,更好地為農民生產提供綜合服務,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在促進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
中華合作時報社副總編輯、中國農資傳媒總編輯曾峰在會上介紹了2018年報社舉辦的系列活動和進展情況。我國改革開放四周十年之際,中國農資產業也迎來化肥流通體制改革20周年。應運而生的中國農資傳媒也迎來成立20周年。為此,中國農資傳媒隆重推出“紀念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暨中國化肥流通體制改革20周年大型活動”,作為系列活動之一,“尋找改革榜樣”大型尋訪報道已經全面啟動,自今年3月30日“尋找改革榜樣”系列報道開欄以來,中華合作時報社、中國農資傳媒派出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各地,深入農資行業,記錄變革風云。目前,已經先后報道了浙農控股集團、安徽徽隆集團、云南省農資公司、四川省農資公司、河南心連心、江蘇華昌、煙臺眾德等多家企業?!皩ふ腋母锇駱印眻蟮劳瞥龊笤谛袠I內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受到農資行業熱切關注。
會上,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徐祥臨教授作了題為《扎實構建三位一體綜合合作體系》的報告。浙農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和廣東天禾農資股份有限公司作為企業轉型升級的典型代表,就自身轉型升級情況作經驗交流。
會議期間,與會代表還參觀了黑龍江肇東五站集團檢測中心國儲糧庫、肇東裕豐配送中心和愛農復合肥廠等。
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能源環保研究所副所長張玉華
推動新型肥料產業健康發展,需從生產、產品、市場等三個方面著手。生產上,良好的好氧堆肥過程可有效去除抗生素污染,添加腐植酸、微生物菌劑等可鈍化重金屬活性,縮短發酵周期;產品上,要提升各工藝環節的穩定性,研發養分含量高、可機械化施用的專用生物有機、生物有機無機復合肥;市場上,應從政府層面加大對有機肥、生物有機肥等產品的宣傳,并加大市場監管力度。
日前,雜交海水稻技術攻關路線圖已完成,將在六個省全面開展耐鹽堿雜交海水稻試種示范攻關,力爭2020年開始在全國推廣1億畝。袁隆平團隊將通過農業信息化、提高肥料、農藥和水資源利用效率,實現種、土、肥、水等各生產要素協調配合。
生態環境部決定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工作。重點區域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基礎上,又增加了11個城市。新增城市為:山西省呂梁、晉中、臨汾、運城市,河南省洛陽、三門峽市,陜西省西安、咸陽、寶雞、銅川、渭南市以及楊凌示范區。
本報訊從農業農村部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些年,通過推進種植結構調整,開展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等,我國在構建綠色種植制度上取得積極進展。一批綠色種植技術模式初步集成:在休耕區實行保護與治理并重,并形成了一套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防控替代化學防治的技術模式。綠色種植制度的政策框架初步構建:輪作注重作物間收益平衡,休耕注重收入保障,補助標準以收入不減為前提;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新型經營主體實施有機肥替代化肥等項目。
據了解,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綠色種植制度,農業農村部今年將重點抓好以下三項工作:一是持續推進種植結構調整。力爭水稻面積調減1000多萬畝,“鐮刀彎”等非優勢區籽粒玉米面積調減500多萬畝,大豆面積增加1000萬畝。二是加快推進輪作休耕制度化。完善中央、省、縣三級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三是加力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增效。扎實開展國家節水行動和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力爭農業用水量實現零增長、化肥農藥使用量保持負增長。
本報訊今年一季度,山西省質監局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了化肥產品質量專項監督抽查,抽樣合格率為74%,其中15批次的化肥產品涉嫌假冒。
此次抽查的抽樣環節實行市場買樣和生產企業抽樣相結合的方式。抽查共涉及山西省156家企業(其中生產企業48家,經銷企業108家)的194批次產品,抽查共發現65批次化肥產品不合格,化肥產品抽樣合格率為74%。其中,省內企業生產的共11批次(2批次涉嫌假冒),省外企業生產的共54批次(13批次涉嫌假冒)。造成產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肥料中養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及氨基酸含量不足;二是重金屬等限量指標超標。
山西省質監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抽查合格率偏低的原因主要是樣品抽取盡可能地覆蓋了新型肥料等小規模生產經銷企業;增加了對流通領域肥料經銷企業的抽查批次,加大了對流入山西的外阜企業產品質量的抽查力度。針對抽查結果,山西省質監局要求相關市局要依法依規加大查處力度,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打擊制假售假違法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