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賣米》一文引發的思考讓我重新梳理自己對農業現代化與社會轉型的認識。深深覺得,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通過對一系列重要文件和一系列專家文章的學習之后,我對中國農業發展的認識有了新的提高。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自己一直有一個“自得”的發現,先進國家流行的產品拿到中國,很容易就獲得成功。很多年前在中國市場紅火過的“背背佳”,其實在日本已經流行多年了。那么,這個“經驗”放大到更廣泛的領域是不是也一樣靈驗呢?比如對中國農業發展道路的觀察與思考。早期中國農業走過的合作化運動,既有對發源自英國羅奇代爾的合作組織的傳承,又有對前蘇聯集體農莊的“步武前賢”。實踐證明,這樣的農業生產與組織形式,在小農經濟樹不大但根深的中國嚴重“水土不服”。這才有了發端自安徽小崗村席卷中國農業改革、改革開放。
中國農業改革發展四十年來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始終還沒有徹底解決農業的現代化問題。中國農業究竟要怎樣才能實現現代化?這幾十年間,作為中國合作經濟的主流媒體,我們研究過美國的大農場模式、歐洲的小農場優勢,也考察學習韓日農會模式下的農業發展經驗。在城鎮化、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推動下,農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似乎我們必然、也只有一條道路可選——農民分流、農業擴容。但現實是“中等收入陷阱”并非可以一步跨越。溫鐵軍教授認為:很多國家在現代化途中就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農村社會與城市的平衡問題,導致現代化成本過高,以致于社會崩潰,前功盡棄。從歷史上看,中國這種內生型農業社會與美國殖民形成的農業結構沒有可比性,與歐洲也不一樣;同時中國農業的適度規模也在實踐中不斷打磨、推敲。農業政策專家陳錫文多年觀察研究后說:中國農業的規?,F在看以一兩百畝為宜,占三分之二左右的會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營主體,且會長期存在。也就是說: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現代化經驗和模式,都不能拿來套在中國、且暢行無阻。如果硬要簡單粗暴地照搬照抄,不僅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的愿景,而且會導致災難性后果?!爸袊荒艹霈F貧民窟”這句話,既是一種高度的政治責任和人文情懷,更是一種對世界上廣泛存在的現代化陷阱的深刻總結和智慧預警。從這個角度來看“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之后,“四個自信”提升背景下對農業現代化歷程的一次自覺自省,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規律認識的一次重要升級!
當年來自馬克思故鄉、受教于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李德,按照經典軍事理論指揮中國革命,結果導致一場災難。今天,我們早已經超越了那個時代,并成為世界經濟的領頭羊。在農業現代化的路上,我們在自主選擇著一條通往勝利的“新長征”之路。這條道路注定要穿越前無古人的領域,也沒有鄰居為我們留下路標。而這最終會成為我們為人類做出較大貢獻的一個精彩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