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水玲,張團結
(陜西鐵路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陜西 渭南 714000 )
在2016年和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明確提出了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當前,在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加強“工匠精神”培育,滿足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時代賦予職業院校的歷史使命。
所謂“工匠精神”,即工作人員的行為追求和價值取向,主要是指工作人員的職業思維、態度,是職業素養的集中體現。“工匠精神”對工匠的行為具有較強的約束性和導向性,能激勵工匠們更加自覺、更好地完成工作。[1]“工匠精神”蘊含了豐富的內涵,具體體現為:愛崗敬業、精益求精、求實創新等。
要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和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講話精神,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職業院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還要加強對“工匠精神”的培育,努力破解“工匠精神”的制度障礙,加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營造良好工匠文化氛圍,積極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多樣化路徑。
“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堅持“以德為先”。因此,職業院校要高度重視思想道德教育,堅持立德樹人,針對道德教育中的突出問題,保障教學條件和資源,將思想政治教育課落到實處,改革教學內容和考核形式。在理論學習和技能培養過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對接職業道德標準,培養學生認真刻苦、追求卓越、愛崗敬業的精神,增強職業認同感,提升職業道德水平。
職業院校要在實施課堂教學,傳承工匠精神,開展學生技能訓練的同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將“工匠精神”滲透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各個方面。精心組織設計校園人文景觀,打造蘊含“工匠精神”的物質文化,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在學生的日常教育教學中,引入企業管理制度和模式,規范學生的職業操守,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升學生的誠信品質、責任意識、敬業精神和遵紀守法意識。
追蹤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及時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從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方法和手段上融入“工匠精神”,在課程考核中融入企業對員工的考核標準。積極推行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2]加快推進學生雙重身份、工學交替、雙導師考評等諸多方面的變革,從企業中挑選具有工匠技藝和“工匠精神”的師傅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使學生在交流學習中感受到“工匠精神”,并不斷內化為學生自身的職業修養。大力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行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是培養工匠人才的重要方式,對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立技能大師工作室,為技能大師搭建交流研修的技術平臺,采取師徒結對等形式,言傳身教,傳承“工匠精神”。建立完善的教師企業實踐鍛煉機制,培養一大批雙師素質教師,重點培養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專業技能、高尚的“工匠精神”的教師,形成名師引領的教學團隊,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工匠精神”。
專業課程對培養“工匠精神”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將專業課程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逐步啟發、培育和塑造學生的“工匠精神”。第一,根據市場需求,結合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規律,將培育“工匠精神”融入教書育人工作中;第二,將技術技能人才職業素養融入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培養方案中;第三,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品格與職業綜合素養,并導入教學內容以及考核過程中,使學生在強化專業技能的基礎上,養成尚品修德、愛崗敬業、至精至誠、勇于奉獻等職業精神。
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是培育“工匠精神”的主渠道,學生的職業信念、專業技能、知識儲備等離不開實踐課堂。職業院校應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場景,建立一批技術技能訓練的實訓基地,基地建設應凸顯基地環境的職業性、實訓項目的真實性、操作過程的規范性、技能訓練的系統性及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3]并將企業的職業標準、操作規范、管理制度和企業文化引入到基地內涵建設中。將“工匠精神”的培養過程融入到真實的生產和工作化環境中,在實踐教學中,通過技能訓練、規范操作,提升學生的細心、用心、耐心、精益求精等品質。學生在實踐中,躬行踐履、知行合一,實現從知識、技能、態度到素養、精神、能力的高度融合,形成良好的職業情懷,在技能訓練中落實“工匠精神”的培育。
要引導學生對“工匠精神”樹立堅定的認同感,明確職業道德素養是自身專業素養的基礎。對學生培養的過程中,把職業道德教育置于首要位置,將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融入理論學習與專業技能學習過程中,將在校職業道德教育培養與工作崗位中具體的職業道德標準相對接,增強職業道德培養的針對性,不斷破解職業道德培養的困境,幫助學生形成穩定的職業價值觀。利用學生社團、二課活動舉辦“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模型制作大賽、科技發明等系列活動,并配備指導教師,組建師生團隊,制定獎勵措施,充分發揮教師隊伍的引路作用,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和典型示范,詮釋、傳遞工匠品質。
組織學生參加國賽、省賽、行指委、校賽等各級職業技能大賽,能夠增強學生技能,提升教師教學水平,尤其是能夠培養師生團結合作、堅韌不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隨著各級競賽內容的豐富,競賽水平不斷提升,技能大賽已經從過去的“會做”轉變到現在的“精準”,要求教師和學生必須具有更高的職業素養,通過參賽督促教師不僅要關注如何提高學生技能水平,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在2016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中,把職業素養納入競賽內容范圍的賽項占所有賽項的90%以上,已加入有關“創新”考核指標的賽項占比40%,對一些項目出現了精度標準要求達到1%mm,在作業態度上將是否按規范操作作為一票否決條件,等等。由此可見,大賽處處要求學生具有“工匠精神”。
出臺并完善教學運行管理制度,完善學院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保證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明確相關機構工作職責,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建設、校企合作運行、基地建設使用、師資隊伍培養、技能大賽等方面滲透培育“工匠精神”;建立完善的后勤保障機制,在人、財、物方面提供充足保障。
利用各種媒體平臺對“工匠精神”進行宣傳報道,加強學生對培育“工匠精神”的認同感和責任心,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在宣傳過程中要廣泛利用新媒體技術,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的特點展開宣傳,增強“工匠精神”的宣傳效果。
制定學生參加各級技能競賽獎勵激勵辦法,把學生參加職業技能競賽,作為學分評定、選修課免修、優秀學生評選等依據,提高學生參加技能競賽的積極性;對大賽獲獎學生的指導教師,給予一定的表彰和獎勵,激勵教師注重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建立校企合作互惠互利激勵機制,激發企業積極接收更多的學生去實習,更好地塑造實習生的“工匠精神”。
為積極應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職業院校要不斷將“工匠精神”融入專業人才培養中,形成比較完備的“工匠精神”培養體系,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侯德文.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養策略與機制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08):270.
[2]何偉,李麗.新常態下職業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04):24-29.
[3]張團結.高職鐵道工程技術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使用[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