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必備的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包括:課堂教學的實施調控能力、教學語言的組織表達能力、教學活動的觀察能力、教學行為的控制能力和教學機智等等。筆者在此僅從如何提高教師的語言藝術,進行初步的探討。
教師擔負著傳遞社會文化價值與準則的任務,他對學科、學習以及學生的態度,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因而教師應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言為心聲”,教學語言折射著教師的思想感情,體現著教師的修養水平。所以語文教師首先必須熱愛語文,熱愛學生,對教育抱著最大的熱忱,并在教學語言中體現出尊重和信任學生的原則,使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親切關懷。其次,教師應精通他所使用的語言,注意錘煉教學語言,有較好的語言修養,能將抽象的文字轉化為形象可感的直觀言語,做到講解清晰準確,條理分明,提問或回答明確,使學生能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獲得知識,并借助已有的經驗進行再創造。講課時語句要流利清晰,語調和諧親切,音量適中,言語流暢。總之,教學語言或生動活潑,或含蓄幽默,或慷慨激昂,或平實質樸,都體現著教師的文化藝術修養和崇高的思想品德。
準確規范地使用教學語言是課堂教學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語文教師是知識信息的傳播者,決不允許他有科學性、知識性以及思想性的語言錯誤。如果教師的教學語言隱晦,講述含糊,詞不達意,言不由衷,則會導致學生產生誤會或錯誤地接受信息,這必將影響學生知識的獲得。要使教學語言準確、精辟、富有文采,教師對教學內容必須深入領會,融會貫通,能運用通俗易懂的貼近學生知識水平和生活實際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講清每個問題,每點知識,切忌模棱兩可。教師還要能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斷地調整教學語言,如當學生課堂上答非所問或回答含混不清時,教師要能用十分精確的富于啟發性的語言點出問題的本質。這樣,師生之間的交流才能真正達到心有靈犀,毫無隔膜,并使課堂充滿和諧的審美氣氛。
中學生具有好奇的特點,因而教學語言要有新鮮感,要有啟發性。一句話,就是要切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教學語言富有生活氣息。從學生的心理實際出發,從課文的原意和學生現有語文能力出發,采用多種方法組織教學內容,使每個單元,每篇課文,每節課都讓學生感到新穎,有美感。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中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美的因素,其所表現的社會生活、自然景觀、人文歷史、文學藝術等,都積淀著人類的智慧和經驗。特別是文學作品,那些生動的比喻、恰切的比擬、形象的描摹、精巧的構思……更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審美資源。教師要從語言文字入手,以課文中的美為前提,用充滿情感的文學語言再現文章,挖掘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深入分析作品的形象美,領悟作品的意境美,賞析作品的語言美,引導學生對作品所創造的藝術形象、藝術意境進行感悟、理解、鑒賞,直接感受美,得到怡情悅性的審美享受,并達到再現美、創造美的目的。
當今時代,什么都講究特色,沒有特色,就沒有生命。教師要按照自己的個性特長、興趣愛好、能力修養、音色特性等條件,自覺進行語言錘煉,提高語言修養。首先,教師從氣息控制到音量把握,從語音辨識到詞匯積累,從語調變化到節奏處理,從語速調整到修辭運用,都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情感而靈活運用,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語言風格。如在聲音形象方面,有的教師的聲音高亢響亮,有的教師的聲音清脆悅耳,有的淡雅柔美……無論聲音特點如何,教師都要憑借適當的語音、抑揚頓挫的語調、整散結合的句式,通過感情去打動人,使美從教師口中流出。其次,教學語言是千變萬化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無時不在變,因而教學語言的風格也多種多樣。那種宣讀教案的僵硬做法最不惹人喜愛的。教學中,教師先根據教學目的對教學內容進行理解把握,對學生的能力和教學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估計,設計教學語言,設計各種能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才能將自己對知識的領會借助文學性的語言滲透著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這樣的教學語言就有了教師自己的個性。無論那一種語言風格,都要講究表達技巧,善用修辭,并且始終以良好教學效果為前提。總之,教師要努力塑造自己富有特色的語言風格,讓學生在美的語言氛圍中汲取知識,健康成長。
一個優秀教師的語言使一本教材的所有優點得以充分展示,優美的語言能產生愛屋及烏的效果。我總覺得,教師的語言還是應少一點如雷貫耳、面目可憎,多一點優美動聽、和顏悅色;少一點平淡無奇、平鋪直敘,多一點蕩氣回腸、激情洋溢;少一點語言慌張、啰嗦繁瑣,多一點娓娓道來、語言精煉;少一點南腔北調的方言,多一點標準規范的普通話。
教師的語言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曼妙、細膩、惟美、豪邁;教師的語言是一種知識更是一種思想,深邃、練達、智慧、仁愛;教師的語言是一種功力,更是一種品位,情趣、意境、修煉、魅力。優美恰當的教學語言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洋溢著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