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熊
根據相關數據看,我國氮肥生產能力穩定在5000-6000萬噸,每年我國將生產、施用到農田就有4000多萬噸氮肥,按照行業內共識,氮肥當季利用率不到35%,就算下季利用率再有20%,剩下氮肥一部分20%揮發到空氣中,一部分25%淋失到地下水中或者地表徑流損失。大約每年將會有300-400萬噸氮肥跑到空氣中,這種相對活潑的氨氮在空氣中對我們的生存環境惡化給與了支持。
另外加上每年幾十億噸的畜禽糞污,以及農村旱廁、無序堆放的農村垃圾、農業種植廢棄物的腐敗等污染源,每年向空氣中揮發的氨氮量估計不會小于500萬噸吧,很有可能全國農業面源向空中貢獻的氨氮能夠達到1000萬噸。有些學者說我國的霧霾成因里氨氮貢獻率高達50%,有的學者研究后發現氨氮對霧霾的貢獻率達到30%。不管怎么說氨氮對霧霾貢獻都是積極的。農業農村部的相關專家在查詢霧霾形成和我國農業生產的相關性,認為霧霾的形成和農業耕作有一定的相關性。
過去環保系統對環境監測中,水質中的氨態氮是重點,對于空氣中工業環節都有吸收裝置,由于是集中排放,相對容易治理。對于農業面源污染本來就重視不足,所以現在看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量沒有具體統計值,排放點不好確定,治理方案也更復雜。
從農業農村部推廣的化肥零增長,畜禽糞便基本利用等政策看,農業面源污染逐步被重視,農業氨氮治理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農業環境整治的重點。
面對環保督察,很多企業都很氣憤,也有媒體發聲稱環保督察不能變成停產。可是還沒有聽說哪個督察組發現農業面源污染的問題,或者農業環境整頓不達標的報道。
解決農業氨氮排放的問題,應該是項綜合工程,比如現在的化肥減量,比如說有機肥替代化肥,比如說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比如科學施肥、比如農村廁所革命、比如農村垃圾處理、比如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等。因為氨氮的來源復雜,所以整治方案也相對復雜。如果在某區域內,能夠綜合考慮農業氨氮排放情況,制定符合區域特征的綜合治理方案才能更有效解決氨氮污染。
隨著我們監測手段、監測技術的完善,未來對這些面源污染將會實現自動監測或者衛星監測,到那時候農業氨氮就會有很明確的排放區域,排放量的概念,就會形成更有效治理技術,相信有一天我們會把污染空氣的氨氮變成農業生產的資源,為我們的美好生活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