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最近,88歲的袁隆平院士再次成為媒體的關注中心:上個月,袁隆平海水稻(學名耐鹽堿高產水稻,俗稱“海水稻”)團隊在山東青島啟動“中華拓荒人計劃”,在我國五大主要鹽堿地類型和延安南泥灣次生鹽堿與退化耕地共六地同時進行水稻插秧“拓荒”,開展鹽堿地水稻改良技術產業應用示范。土地涵蓋了新疆、東北、山東、浙江等主要鹽堿地類型的“全覆蓋”。由于沒有淡水稻的病蟲害,海水稻的“體質”好,口感也與東北的秈米、南方的粳米不分上下。
袁隆平院士之所以受到關注,不僅僅在于他培育出雜交水稻,也不僅僅在于海水稻以及將海水稻種到迪拜的沙漠并獲得成功,更不在于他88歲的高齡。我在關注這些新聞的同時,深深感受到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與人格魅力。他讓我想起了另一位可敬的老人褚時健,褚時健以70多歲的年紀開始上山創業,將源自湖南的普普通通的“冰糖橙”改良優育成廣受歡迎的“褚橙”。從這兩位老人身上,中國農業人應該學習些什么呢?
要學習他們永不停息的奮斗精神。我在多年前采訪過袁隆平院士,感覺他是一個有個性的普通人,但他的恒心、他的敬業精神超乎常人。88歲了每年有三個月還為海水稻奮戰在青島一線。進入80歲后他自稱“八零后”,除了常年鍛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之外,對事業的激情讓他忘記了歲月的印記,時至今日還在不斷為我們創造著生命的傳奇;相比袁隆平,褚時健更是進入“九零后”的“老大哥”了,但他愣是在誰也不看好的偏僻荒山上創造了“勵志”神話,成就了中國農業的另一個傳奇。袁隆平的奮斗提高了中國糧食安全的保障程度、提高了中國對世界糧食生產的貢獻;而褚時健的奮斗誕生了一個附帶精神功能的農產品,讓云南乃至全國的果農都受益。
還要學習他們的情懷。說情懷,很多人會說那不過是煽情矯情的詞匯罷了。但如果一個耄耋之年的人在不計時日地為后人栽著樹育著種,除了情懷,你還有什么更準確的詮釋嗎?當年褚時健上山種橙子時,誰知道他能不能品嘗到成功果實的那一天?據了解,目前全球有9.5億公頃鹽堿地,中國有1億公頃,其中2.8億畝可開發利用,按照海水稻正常能達到200-300公斤/畝的產量估算,如果實現2億畝開發,可增產500億公斤糧食,可多養活2億人。
不論是種水果,還是種糧食,褚時健和袁隆平都將“前人栽樹后人乘涼”這個中國農人精神演繹到了新的高度和極致。他們心里裝的是大地和豐收,因此忘了自己的年歲,而歲月在他們面前顯得那么的微不足道。這種高揚的精神海拔和忘我的人生風度,對中國農業人是一種高標和鞭策。有了這種追求,什么樣的工匠精神不能誕生?什么樣的科學進步不能創造?不僅如此,在當下流行賺“快錢”奔“快富”的氛圍中,這兩位“八零后”“九零后”的云淡風輕,正是我們都需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物。我們追追這樣的“星”,對自己絕對大有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