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慶市第13中學)
地理學作為一門探討人地關系的學科,涉及到自然和人文等多個領域。從近年的高考趨勢來看,自然地理部分側重考察學生對原理、規律的掌握,并能聯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人文地理則側重在理論和方法的運用,并對不同區域發展模式進行評價和反思,歸根結底還是探究人地關系。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地理思維能力、人地協調觀和知識面廣度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提升地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和“時效性”,促進學科素養的養成,教學情境的合理創設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1.創設虛擬情境。自然地理中有些內容因為在空間上的大尺度或者時間上的大跨度,知識本身較為抽象,很難讓學生形成完整的感性認識,這種情況下教師通過直白的表述或者板書的展示總是顯得單調無味,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動漫、音頻、視頻、圖片等手段把學生想象不到的地理過程直觀的展現出來,則效果會大不一樣。例如,用動畫演示喜馬拉雅山脈、雅魯藏布江谷地和青藏高原三者的形成過程和相互關系,即使學生震撼于內力作用的強大,也加深了對板塊構造學說對地表形態影響的理解,能有效突破重點和難點。
2.創設問題情境。所謂的問題情境就是指教師通過設置一系列層層遞進的問題,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期盼問題解決的動機,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或再現地理過程。
例如,在學習“地球公轉”時依次提問:(1)什么時候是地球公轉的近日點?(2)1月份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最近,那為什么我們的家鄉大慶1月份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冬季?(3)回想一下夏季和冬季的太陽有什么不同?通過該問題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思維的碰撞,打破慣性思維,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3.創設生活情境。幫助學生加快知識理解掌握的首要因素就是已有的知識經驗,而我們周圍的生活就是學生知識經驗的源泉。
“地理信息系統”這部分內容較為專業,以高中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來看相對較為生僻,學生對地理信息系統與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的關系把握不準,那么筆者要求學生在預習階段下載“百度地圖App”,在課堂中提問:(1)圖中的衛星地圖是什么技術獲得的?(2)我的地理位置是如何得到的?(GPS功能)(3)圖中的道路、建筑名稱是如何輸入的?(地理信息系統中數據輸入所應用方式——圖層)(4)從大慶客運樞紐總站到大商新瑪特怎么走?(分別用駕車、公交和步行三種方式)(5)“百度地圖”類似于哪種地理信息技術?教師引導學生階段性對地理信息技術的知識點進行歸納和小結。通過這種方式,既有助于高效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又增加了學生的新的生活技能。
4.創設開放情境。在人文領域往往對同一種事物會有不同的解讀,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通過互聯網、電視新聞、雜志上一些信息的收集,設計小專題,帶領學生開展討論、競賽等活動。例如,在講授《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教師首先講述東北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發展歷程,隨后設置情境:討論東北在建國初期的區位優勢和貢獻。待歸納總結完畢后,教師可進一步創設討論情境:2015年整個東北三省,都出現了明顯的經濟下滑跡象,各省GDP實際增長率全國倒數,請大家談談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面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學生能從不同角度分析、討論,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和辯證思維。
1.平時注重對地理教學素材的積累與歸納,根據教學目標的具體要求對課堂情境內容重新整合。整合的內容要盡量貼近生活,貼近時事。
2.教學情境的創設可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堂的實際效果分階段分層次實施,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思維活躍度。
3.在情境創設中多媒體的運用可以讓一些難以直觀感受的地理知識變得形象具體,但其作用更多是在創設情境本身,要想達到情境創設的最終目的,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和適時的歸納小結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部分教師認為可以用PPT將知識點進行生動詳實的展示,板書的重要性就下降了,這也是不可取的。教師板書的書寫伴隨著學生再思考、再理解、再記憶的過程,教師可以根據課堂的教學進程不斷完善板書,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讓學生把通過情境設計所激發出來的新思路、新方法書寫在黑板上,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4.教師在應用教學情境進行教學時切忌形式大于內容,尤其是在公開課時為了體現情境類型的多樣性、新穎性,創設情境過多,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這就容易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
教學情境創設的合理和有效,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潛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最終促進對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