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首都體育學院;2.中國兒童中心)
1957年,時任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在清華體育代表隊和校學生會體育干部會上講話時提出“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號,號召清華學生加強體育鍛煉,而今“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不僅成為清華的教育傳統,而且作為時代的口號歷久彌新。注重體育鍛煉、保持健康身體,促進身心共同發展是一種良好的習慣。
跆拳道作為一項時尚運動,受到了眾多青少年的喜愛,體校、道館、俱樂部,同時也走進了學校課堂,已經成為我國大眾體育項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項。跆拳道動作簡單易學,有著很強的觀賞性和實戰性,是一項極重視禮儀道德的競技運動。通過學習,不僅能夠強身健體,更能培養練習者堅韌不屈、謙虛冷靜的精神及尊師重道的優良品德,并把這種精神觀念帶到日常的為人處事及學習方面,增加他們的自信心及獨立性。
跆拳道起源于朝鮮半島,具有典型的東方文化色彩,尊崇儒家思想,始終倡導“以禮始,以禮終”的崇禮尚武精神,推崇“禮儀、廉恥、克己、忍耐、百折不屈”的精神宗旨。跆拳道運動的搏擊性很強,以技擊格斗為核心,要求人具備勇猛善戰、敢打敢拼的素質,同時又以修身養性為基礎,以磨煉人的意志、振奮人的精神為目的,培養堅韌向上的作風,講究禮儀修養以及完善人的性格,可以使練習者在行為規范和道德修養方面得到提高和發展。因此,從事跆拳道運動的教學,不僅要教會學生技術、戰術,更要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如何培養他們的意志品質。既要“教”也要“育”,培養學生懂得禮儀,完善學生人格。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人們早已不以活著為滿足,而是不斷追求更多更廣泛的需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價值取向上是等值的,從事跆拳道訓練不僅可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發育,更重要的是對人尤其是對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跆拳道練習者始終在不同的場合行鞠躬禮。這是因為跆拳道練習者始終把“禮”作為訓練內容,強調“禮始禮終”,即練習活動都要從禮開始,以禮結束,并突出愛國主義。要求練習者在練習技術的同時,在道德修養方面也要不斷提高自己。通過行鞠躬禮,使跆拳道練習者養成發自內心的行禮習慣,以養成恭敬謙虛、友好忍讓的態度和互相學習的作風,寬厚待人和見義勇為的美德。所以,跆拳道第一節課不是學習什么技術動作,而是教授禮儀,包括鞠躬禮、握手禮,教會學生如何尊敬師長、尊敬同學,怎么愛護場地、器材。然后才開始傳授技藝。
根據技術的難易程度和各項技戰術的有機聯系,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比如在學習腿法時,一定要先學習前踢、橫踢等較為簡單的腿法,然后學習下劈、后踢等有一定難度的腿法,最后再學習旋風踢、后旋等高難度腿法。課與課之間的教學內容要銜接連貫,合理地安排間歇和調整時間并注意理論與技術、技術與戰術的銜接連貫性以及技術對身體素質的依賴關系等。嚴密組織教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可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課的密度和強度。逐步增加練習難度,運動量的安排要逐漸加大,使學生總有新的攀登目標和努力方向,以此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
如果教學對象為青少年,在學習初期不能過早加強力量與耐力素質的練習,要注重練習基本步法、腿法與品勢,發展柔韌性與速度,對于運動量與運動強度要適當掌握,因為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期,如果不注意這些要求很容易出現傷害事故,甚至影響正常發育。對于大學生來說,身體發育已成熟,骨骼定型,可以進行各項內容的學習與訓練,但是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比如,由于柔韌性未達到要求,可以先進行前踢、橫踢、后踢等動作的學習,然后再學習下劈腿。對于接受能力不好的學生,要單獨進行講解與示范,必要時手把手地教學。實戰練習中,有的學生膽怯或害怕受傷,要讓學生穿戴好護具,多方面鼓勵,慢慢培養其自信心。
跆拳道的教學是需要方法的,如果只是根據其“手腳并用,以腳為主”的特點,而在跆拳道的教學中著重將內容轉移到腿法的練習和實戰訓練上,從而忽視教學的系統性與針對性的話,是不可能達到教學效果的。事實上,在跆拳道教學時應該注意“因材施教”的原則,采用比較具有針對性的體育教學方法,以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過于傳統的講解、示范、練習和糾錯模式,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有太多限制,使得教學過于呆板無趣,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不僅要有豐富的內容,也要有良好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課堂管理策略。傳統教學模式基本是以教為主,學生是被動地接受,自主性偏弱,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夠,甚至即使有不太明白的地方也不愛多問,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教學進度的完成。構建和諧的師生交流平臺,既能使跆拳道學習氣氛活躍,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使教師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得到充分發揮,讓學生更容易親近老師。師生關系是對立統一的,教師處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教與學的活動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教師。作為教師,首先應該結合自身的教學及學科特點轉變觀念,加強自身修養,提高師德素養和教學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過硬的素質去感染學生。其次,應該做好角色的轉換,在教學活動中由“獨奏者”變為“伴奏者”。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是做學生的監督者。和諧的師生交流平臺將會迸發出強勁的教育能量,促進教育效果的不斷增強。
新時代的學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對新鮮事物有好奇感,體育在人們的生活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參加體育比賽,參與體育鍛煉是眾多青少年業余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競技項目尤其是對于散打、跆拳道、拳擊等搏擊對抗項目有著濃厚的興趣。所以,不同的教學時期,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也要緊跟時代的潮流,在教學中,更好地貫徹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動性相結合原則,規劃具體的課堂管理策略、課程內容和傳授技巧,可以更加方便地讓各種各樣的學生進行更好地參與,達到師生合作,建立師生之間的信任,共同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每個學生選擇練習跆拳道都有著自己的理解與期望,也正因為擁有著理解與期望,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著高度的責任心和安全意識,并有義務保護學生的安全,畢竟跆拳道是對抗項目,是以對手的身體作為攻擊目標,碰撞、傷痛在所難免,這需要作為教師的人,及時做到真誠而公平地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并幫助他們學會用實際行動來對自己、對他人負責。通過教學,使學生建立相互協作、共同提高的集體主義精神;愛護集體,培養團隊意識,也是共同進步的重要環節,這樣才能真正體會到跆拳道的獨特魅力,加深對項目內涵的理解,同樣也使得跆拳道教學更加有意義。
只專注于學習成績的同學覺得把時間用在體育運動、身體鍛煉是浪費時間,導致他們懈怠體育,忽視體育的重要性。傳統的教學理念或教學模式往往只能讓學生掌握動作要領,卻未能喚醒學生內心對于體育的熱愛和體育習慣的養成。因此,體育教學要從傳統的傳授技能向強身健體的理念轉變,從而適應新時期體育需求的變化,使得體育教學的思想、教學方法和影響力延伸至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中,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這些生活知識方面的細節雖然并不嚴格屬于體育范疇,但同樣重要,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很大幫助。其次,每年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更能讓學生清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制定相應的健身計劃,也可以督促并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比如,在跆拳道教學中,規定20秒鐘左右橫踢腿踢腳靶,記錄每個同學的有效擊打次數,并提出下次需要完成的次數,給學生一個完成自我突破的時間與空間,間隔一段時間之后,再進行統一測試,讓學生覺得有奮斗的目標,這樣才能有動力。
學習是身心愉快與枯燥乏味相結合的經歷,體育鍛煉又是增進健康及挑戰機體承受力的對立矛盾,教學中學生的對抗和懈怠是常有的,作為教師,無須著急,無須生氣,更不可棄之不顧。否則,選擇放棄練習者的同時,也選擇放棄了自己。跆拳道教學場所本是氣氛和諧、令人輕松愉悅之地,僵化和矛盾與跆拳道的文化內涵和傳播精神是背道而馳的。
根據不同的教學時期及教學對象,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型及學生主動性相結合原則,發揮跆拳道項目的特點與優勢,調整教學理念,注重培養學生課外健身的興趣,將一般體育課延伸至課外體育鍛煉中,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提高身心素質發展水平。使學生感受到體育運動帶給他們的活力,能夠更好地繼承優良的體育傳統,并不斷開拓創新。
[1]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搜狐教育[EB/OL].2013-01-05.
[2]劉衛軍.跆拳道[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5.
[3]王開文.朝鮮半島的武技史話[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99,(25) :7.
[4]黃海濱.中國競技跆拳道運動發展與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4,(24):94.
[5]謝曉艷.芻議高校跆拳道的教學新方法[J].當代體育科技,2014,(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