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波
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要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語文聽說讀寫的基本知識和能力,也要促進學生審美價值、文化價值、語言思維能力的發展。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因此,聚焦初中語文核心素養,優化初中語文的閱讀教學策略,是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
新課改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明確指出語文素養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關鍵因素,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教學出發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道德修養、實踐能力、情感品質等,發展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導讀是語文教學常用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循導學讀,通過學生的閱讀實踐促進學生的閱讀能力的發展,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教師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和認知規律,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如何去“讀”,如何的掌握閱讀技巧,在粗讀中快速的理解文章意思,然后對重點段落進行精讀,細細的品味文章,逐字逐句的進行理解,通過反復的閱讀體會文章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激發學生的閱讀情趣。
比如在進行《端午的鴨蛋》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文章內容。在導入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習“我們讀鴨蛋,只有一種讀法,但是將鴨蛋放到具體的句子中,就會出現很多中的讀法。”比如“我在北京吃的咸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么咸鴨蛋呢!”這一句,讓學進行多種方法的品讀,通過“北京”“蛋黃”“咸鴨蛋”等字眼,讓學生感悟不同讀法有不同理解的意義。然后,引導學生將整個句子放到文章中去進行品讀,又能感受到不同的理解。教師要引導學生“怎么讀”,多想幾個“為什么”,讓學生多進行嘗試。教師在學生朗讀后進行及時的引導,讓學生不斷的進行品詞析句,促使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有不同的收獲和感受,不斷的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從而體驗到閱讀的樂趣。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根據教材內容、課堂類型、學情的不同,進行相應的導讀方法,導讀的方法有很多種,主要的有程序導讀、賞析導讀等。
所謂程序導讀就是按照信息漸進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其主要思路是先整體分析,再細節分析,最后進行整體總結,或是先從語言修辭開始,再到情感思想,最后在分析語言形式。程序導讀遵循先易后難的原則,將學生的閱讀分為幾個部分,逐步的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和掌握,讓學生不斷的積累知識,總結閱讀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所謂賞析導讀就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內容的體驗、欣賞、品味等為主的導讀方法。賞析導讀主要是讓學生在閱讀中,能夠體驗到文章中的優美意境、美的情感以及思想,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教學的過程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引下,情感交流已經成為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讓學生進行情感的參與,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相對來說,學生的情感可以受到周圍同學的影響,同時也影響周圍的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情感的投入,也是促進學生閱讀的有效方法。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真情投入,做到言語傳情,運用親切真摯的語言,猶如春風潤苗,叩擊學生的心扉,給學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將枯燥的文字描繪出繪聲繪色的場景,為學生深入閱讀和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教師輔助以肢體語言,促進學生在閱讀中與作者的互動,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中,要用真情打動學生是達到教學效果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需要掌握真情投入的主要技巧。
教學的語言對于教學的效果有著直接的作用,教師飽含感情的語言可以感染學生的感情,升華學生的情感。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用深情的言語,讓學生感到親切、和藹、民主,深情的語言就如春風潤物一樣,叩擊學生的心扉,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教師通過聲情并茂的語言,將語文枯燥的語言文字轉化成形象、具體的教學場景,活躍教學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進行知識的深入學習和理解。
語文教學中除了語言,教師應該輔以適當的肢體語言,通過表情、手勢、動作、眼神等傳達豐富的內容和情感,和學生進行語言和心靈上的交流。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鼓勵的姿態,都是教師真情的表達,豐富的教態表情,會讓學生精神更加集中,積極的隨著教師的引導進行學習和思考,一同朝著共同的目標前進。
總之,核心素養是學校教書育人的最終目的,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定位都要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為中心。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在閱讀中進行品悟,不斷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閱讀鑒賞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