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廣建
新課程標準頒布之后,語文教學中出現了許多課堂教學模式。當然,新的教學模式,確立了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原則,實現了由知識傳遞為中心向能力培養為中心的轉移。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領會模式的適用范圍,不能完全適應教學環境、學生學情,不能因教材、教學環境、學生能力水平、教師能力水平的不同靈活安排課堂程序,那么單一化固化的教學模式會使語文教學出現了新的形式主義,教學效果會大打折扣。
建構主義教學觀認為,學生是知識能力的主動建構者,知識能力是學習者在一定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因此,教學過程中,應真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和能動性,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發現分析解決問題,學生應由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變為主動的信息搜尋者,教師應由知識的灌輸講解者變為引導學生建構知識能力的引路人,師生應成為共同的學習伙伴和合作者。
一些語文課堂,在啟發式教學的名義下,強調所謂的師生互動,由之前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并美其名曰“對話式教學”。這種對話式教學,教師自認為是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自主性,而實際上,許多對話是教師預先設計好的。這樣的對話,歸根到底還是教師個人對文本的解讀。在這樣的一問一答中,原本屬于學生自己的感受、體驗、思考、疑問已變成了老師預設的答案,學生主動、獨特的思考降格為被動的猜測老師意圖的過程。長此以往,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能力大打折扣,語文學科思維訓練、語文素養的提高也無從談起。
教學模式的設計應該綜合考慮教師、學生、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校教學環境等各方面因素,教學步驟和重難點的安排也要根據各方面具體情況而確定。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打造高效課堂。遺憾的是,一些學校不考慮學校教師自身的條件、學生的基礎學情,盲目地強制實行某種課堂教學模式,生搬硬套。
一些學校要求語文課堂教學必須使用“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教學法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自己讀書,相互議論,教師做重點講解,最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做必要的聯系。而忽視了一些文本體裁所具有的獨特的特點,無論是詩歌、小說,還是論文、散文;無論是文言文,還是現代文,一律按照固定的流程和順序進行。
一些農村學校和中小城市學校,大多學生住校學習,但也盲目地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老師辛辛苦苦制作小視頻,學生沒有提前搜集材料預習的條件,結果看小視頻、預習仍然在課堂上進行,事倍功半,教學效果差。
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地影響了教學的個性化、獨特性,抑制了教師教學的靈活性、創造性。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但是在很多時候,語文教學固定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在語文教和學的雙邊活動中,學生仍然是跟著老師的思路轉,學生的學失去了主動性,學生的個性、獨立性、創造性淹沒于固定的教學模式里,遮蔽于老師的教學程序里。
一些語文課堂,由于老師對探究的問題理解不深透,對學生學習情況把握不準,或提問題簡單、不清,或指導合作探究不到位,或提前預習不足,或課堂上討論時間不夠,使課堂上的小組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參與度差、只看結果,沒有真正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探究問題,沒有使學生學會聽取別人的意見,使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見解碰撞后融合,沒有使學生學會真正的合作探究。
就時下頗為流行的“導學案”課堂模式來說,在基礎知識的落實中尤其是文言文教學過程中,“導學案”中的知識清單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生夯實基礎。但導學案仍然是預定式教學,只不過把知識的灌輸形式由教師口頭轉化為整齊劃一的書面形式,進而讓學生對照知識清單按圖索驥。且不論知識清單以另一種形式剝奪了學生主動發現問題的權利和樂趣,單是導學案上預設的幾個問題就已經將學生的思維牢固地控制在教師設定的狹隘的范圍之內,又如何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探究能力?
一篇文章,教學中可以從文字文化文學、內容手法思想情感等許多方面挖掘它的價值。只有給學生創造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討研究的課堂情境,才能開發學生理解感悟探究的能力,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和創造力。
在教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庖丁解牛》的課堂教學。學生們討論“庖丁解牛達到出神入化的原因”時,他們的回答可謂精彩紛呈。學生從“所解數千牛矣”看到了“熟能生巧”,從“善刀而藏之”看到了愛惜刀具。最令人擊節贊嘆的是,學生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庖丁做這件事很開心,認為庖丁能“游刃有余”“躊躇滿志”,重要的是他熱愛這份工作。只有愛崗敬業,認認真真地做好自己的事,有事業心,才能熱愛你的工作,在工作中找到樂趣,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享受這份工作和工作成績帶來的獎賞。
學生們在賞析文本所表現出的敏感、細膩和洞察力讓我們由衷贊嘆。我們老師在解讀文本時,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時不能創造性解讀,學生們的思維所及填充了個體閱讀中的盲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