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松
大家都知道,能否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掛上鉤,與語文教學質量的提高有極大的關系。所以,要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能力,必須運用“讀寫掛鉤法”,把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掛鉤,指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使知識與能力同步增長。那么如何進行讀寫訓練呢?筆者進行了以下教學實踐。
任何一種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模仿。就習作教學而言,就是以閱讀為基礎,做到讀與寫的有機結合,讀為基礎,先讀后寫,從讀中學寫,仿中求創,由仿到創的過程。當然,習作源于模仿,但模仿本身不是目的,模仿的目的在于創新。
古人學文有三偷:淺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氣。模仿是創作的第一步。模仿需要樣板,教科書就是最好的范文。學生作文先入套,模仿;再出套,創新。學習寫作,必須先讀后寫,模仿范文的內容、詞句、手法,取其精華,化為自己的寫作本領。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力求把范文的寫作同學生學習和運用相結合,讓學生從中借鑒,然后有意識地用于自己的習作實踐。例如,《拿來主義》運用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襯,使文章有巨大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文章標題是“拿來主義”,但一開頭卻提出“閉關主義”,接著大談“送去主義”,好像是繞了彎子。實際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在歷數“送去主義”的不足取之后,再提出“拿來主義”,就顯得順理成章,很有氣勢。我點撥之后,讓學生以“堅持”為話題,進行仿寫,把范文中的寫作方法運用到作文中,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茅盾指出,“邊寫邊讀是一條正確的道路”。學生寫完作文后要再閱讀,在與范文的比較中,排其欠缺,琢磨提高。讀寫結合,在閱讀中培養感性認識,在寫作模仿中展現理性思維。這樣的閱讀與寫作學習才更為完整。例如,在教完《故都的秋》一文后,我就安排學生寫了《家鄉的春天》。然后,我讓學生交叉評改。評改中,我指導學生把同學的作文與范文相比較,找出習作的優缺點,提出修改意見。最后,我選出好、中、差三篇習作,與范文進行比較分析,讓學生明白習作的成功與失敗之處。這一“寫寫讀讀”的過程中,學生的閱讀分析和作文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葉老認為:一篇好作品,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須多誦讀、多揣摩。有的文章語言優美,運用了多種表達技巧,我就讓學生將優美的語句進行圈點,熟讀或者背誦,再運用這些優美的語言或好的詞語而寫一段文字。比如,我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時,在學生背誦下來的基礎上,就文章的第四、第五段,我讓學生仿寫某一景致,并表達出自己對這種景致的情感,注意使用圈定的一些疊詞、動詞,還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讓學生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先是體會到優美語言的美感,然后加以運用,成為自己的語言。
學生在寫作時,可能會出現無話可寫的情況。這時,我就指導學生回憶讀過的文章的內容及思路等,從而展開寫作思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古人形象生動地揭示了讀與寫之間的關系。因此作為語文老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讀中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就需要老師鼓勵學生勇于突破思維定勢,大膽求異,推陳出新。
在實踐中讓學生自由選材、命題自由、文體自由、字數自由,寫自己最熟悉、最感興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議論,可抒情,可記敘。有話則長,無話可短,盡興而寫,隨意而止。這樣不自覺地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和能力。他們寫的內容起初比較簡單,漸漸地發現,他們觀察視野在不斷擴大。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聯系。”可見閱讀與寫作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在教學中盡量從任何一個閱讀文本中挖掘出有用的寫作借鑒。讓學生帶著寫作的目的去閱讀,最能發現文本的妙處。這是一個高度的思維過程,是動態的、功利的、主動的閱讀,而不再是毫無目的泛泛的一般領悟(諸如讀順句子、讀懂文字和對文章幾個詞語等);它是居高臨下的一種態勢,是積極的閱讀;是抽象、歸納、綜合等復雜活動的結果。這必然會促進閱讀的質量,當然更重要的是在閱讀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寫作收獲,能有效地指導學生寫作。
有些同學對閱讀課如果產生不了興趣,不能深入領會要旨,或無法發現美點,我們又可以通過寫作找到突破口來促進其細致地閱讀。比如學習散文詩單元時,布置一篇散文詩的寫作。學生對散文詩不了解,就覺得困難。問題出現了,解決問題就成為主觀的愿望。這時可趁勢介紹一組詩歌和散文詩給學生。引導學生明白散文詩既是散文,句子長短不一,表達比較自由,也是詩歌,因為它具有詩歌的形象化和曲折含蓄的特點。如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鳥》,是借一只鳥的形象來表達對土地的熱愛;又如,舒婷的《致橡樹》,作者的愛情觀不是直接抒發出來的,而是塑造了一棵個性獨立的木棉樹來寄寓的。臧克家“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句詩講的是:有的人欺壓人民,有的人服務人民。但是這一抽象的意思卻用了形象的語言,使我們看見了動作,聽見了聲音,在對比中對兩種人產生鮮明的印象。散文詩的語言就具有詩歌語言的特點。通過“寫”促進了“讀”。“以寫促讀”就是為了寫作而追溯至閱讀,獲取直接經驗的一個過程。
魯迅先生曾談到寫作經驗時說到:“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獲方法。”因此,要使學生致力于讀書,教師必須抓住“讀”這個根本。以讀為本,讀中學寫,以寫促讀,這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