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傳海
語文教學評價的生成,表現在個性化評價,學生參與評價和人文精神的評價。評價最終指向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特長的培育,完美人格的建構。
每個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文化背景、智力水平、理解能力等存在差異,如果一把尺子衡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會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建構。“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不僅適用于教師的教,對教學評價也有一定的啟示意義。首先,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評價策略。只有如此才能使他們正確地認識自己,既不驕傲自滿,也不灰心喪氣。如兩位同學作文成績同是80分,應指出一個是因為內容有新意,一個是構思有特點,或采用“分數加評語”的形式。評價一定要有針對性,讓學生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缺陷,看到自己的勞動和努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
預設性語文教學評價一般都是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評價的結果。這樣的評價往往無法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有時還可能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我們認為,在教學評價過程中從評價標準的制定到評價內容的選擇再到評價方式的選用都應該有學生的參與。這樣,學生就是一個同教師具有平等地位的主體,他既可以評價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也可以進行自我評價。學生參與了整個評價過程,他們才會對自己的學習結果承擔責任,同時減少教師評價的主觀性和片面性。教師通過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改善自己的評價方式,使評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對自己學習行為的反思,只有讓學生養成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習慣,才能使學生體驗到成長的興趣,促使自己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從而有利于學生獨立人格的建構。
語文教學中對學生人文精神的評價幾乎是個盲區。語文課程的性質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已經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實際教學評價中對學生人文精神和素養的評價卻沒有受到高度重視。語文教育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培育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認識態度。語文教學 “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認識觀。”因此,對學生人文精神和素養的評價是學生獨立人格、靈魂建構的必然要求。
但對學生人文精神和素養的評價確有最大的困難。因此,人文精神和素養是內隱的、主觀的,很難通過量化的形式進行評價。就拿語文高考來說,現在也只能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至于這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無法通過一張試卷考查出來的。不過,可以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代表的文化精神和素養的養成是在平時點滴積累起來的,這需要教師注重平時教學和生活中對學生的思想、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點滴評價,例如有的地方實現檔案袋評價,把學生的平時的點滴表現一一記錄下來,作為以后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幾年下來,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素養比較全面的展現在評價者面前,教學評價就現得有的放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