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妍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的精神文化的精髓的高度凝聚,對人類高尚品德的濃縮,而人文學科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人文精神的核心是良好的精神文化跟外在的表現。從某一方面來看,人區別與其它物種的根本就是具有自己的精神文化,也就是人文精神。
在中國教育長時間的發展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很多階段人們對于成績的重視往往高于其它的方面,尤其是受傳統教育的影響老師在很大程度上處于一種較高的地位所以導致對于人文精神這一塊不夠重視,而人文精神的缺失導致了很多不良現象的出現,如馬加爵殺人案,復旦大學投毒案,這些都是由于人文精神的缺失所產生的慘痛后果,而語文作為高中的一個重點課程,人文精神的滲透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讓學生更加的積極向上。由于一些不良現象的出現使教育者跟教育部門等社會組織都意識到了,人文精神滲透的重要性,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的滲透不僅僅是現實所迫,還是時代的趨勢,可以將中華民族的核心精神文化發揚光大,高中語文教學必須將人文性跟工具性放在同一個高度,在教學中貫徹人道主義精神。人文精神的傳遞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品德,促進學生優良個性的發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人文精神滲透的課堂中增強學生跟老師的情感交流跟溝通,有助于老師徹底的解決學生的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有利于形成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氛圍,從而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
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和新課改的不斷推進,高中語文的現狀必須積極徹底的完善,而人文精神的滲透將是其中的一大重心,借助我國的優秀的人文精神,可以使學生吸收先進的人類文化,提升自己的知識素養,高尚的審美情趣,以及深厚的愛國情結。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里面,就是往往在尋求著“同”這個字,就是通常所說的標準答案,盡管標準答案往往是在教學中不可否認的教學事實,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應該注重到其他的方面,比如在文言文的學習中,不僅僅只注重詞語的理解,還應該注重情感的理解,注意到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刻的貫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把人文性跟工具性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體會到中國五千年以來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從而感受到民族的智慧,用現代化的眼光的審視文學作品將優秀的人文文化跟現在結合。所以樹立科學的語文觀刻不容緩,同時也要把握好語文教學的本質,體現語文教學的意義,在此基礎上不斷提高老師的文化素養跟人文修養,只有以教師為基本出發點,才能將我們的人文精神滲透在語文課堂。
“以人為本”是現今社會所常見之名詞,同時也是人文精神的核心,高中語文教學要在根本上體現出課堂的人性化,把人放在核心位置,尊重學生的差異性跟人格,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加強學生跟教師之間的交流,加強教師跟家長的交流,對學生的成長環境、性格、家庭環境進行多方面的了解。針對每個學生所遇到的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你老師對學生各個方面的關懷,另外可以讓每個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激勵學生對于語文知識的鉆研,構建人文文化的教學環境,有利于人文精神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由于生活是多姿多彩,與生活相連的語文課堂才具有人文情懷,如果語文局限于課堂,教師必然成為井底之蛙,如果只是瞄準考試,語文教學必然為眾人所厭棄。任何的教育都是為了讓人們更好的生活,語文學習必須與現實相結合,這樣才能將語言知識生活化,才能提高語文知識的應用能力。要讓學生在社會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益處,將不同的名勝古跡,風土人情作為語文課程的資源,以生活的不同事物作為語文課程資源,可以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賞識學生,關注人生。
評價作為課程教育的最后一個環節同樣也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因為這一環節將決定教學的成敗,科學、合理的評價將有助于學生發揮自身優勢,改變學生的不良習慣,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知識、年齡跟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對于學生的評價應該相對公平而不是絕對的評價,并且在評價中要運用科學化的手段,激發學生勇于解決自身的問題。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滲透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定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開啟幽閉的心智,使他們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熱愛語文,在自己的人生大道上昂首闊步,為他們的人生打上最亮麗的充滿人文精神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