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通榆縣培智學校)
顯性課程是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正式課程,它是學校藝術教育中的主要課程,可以讓學生獲得基本的藝術基礎知識和技能,發展學生的藝術能力。根據《方案》,培智學校藝術顯性課程主要由唱游與律動、繪畫與手工、藝術休閑構成。
1.合理安排課時
多年來,我校一直重視藝術課程的實施,《方案》出臺后,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調整了藝術課程課時,唱游與律動、繪畫與手工課時數分占總課時的10%,而“藝術休閑”占5%,保證了藝術課程有效實施。
2.確定學習目標
藝術課程學習目標要體現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可分低、中、高年級提出階段性目標,各個學段相互聯系,循序漸進。每個學期各個年級,依據課程目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制定藝術課程的學期計劃。
3.編排教學內容
盡管教育部頒布了《方案》,但至今有綱無本,目前大部分培智學校依舊使用的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人教社編寫的教材,這套針對輕度智障生編寫的教材嚴重滯后,已不能適應學生、時代發展的需求。在“千呼萬呼仍不來”的情況下,各地培智學校相繼開發了校本教材。我校現在雖然仍使用人教版音樂、美工教材,但我們結合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能力,適時對教材了進行增、刪、改。增,即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題材;刪,即刪除一些遠離學生生活或滯后于學生發展的內容;改,即對原有的一些教學內容作適當改動。特別指出的是,我校藝術課程教學內容在實踐過程中借鑒了幼兒音樂、美工教材、網絡資源等,編寫了藝術課程課頁,以此豐富藝術課程的教學資源。
4.優化教學方法
(1)情境,生趣激情。俗話說,有興趣才有動力,有動力才有能力。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動力。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講故事、誦讀、音樂烘托等方式使學生走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繪畫與美工課中學習紙蝴蝶的折疊方法,可先講《三只蝴蝶》的故事,接著進行問題討論:你們喜歡這三只蝴蝶嗎?為什么?最后引導學生和教師一起手工制作美麗的紙蝴蝶。
(2)重差異,分要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何況人。人的智能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必須重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分層對待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優勢得到發揮。
1.挖掘審美素材
藝術課程承擔著審美的重要功能,其它學科課程也肩負著美育的任務。三維教學目標之一的情感、態度與價值就是審美教育的體現,教師在學科教學中不要刻意為之,要有審美教育意識。
2.整合藝術元素
藝術課程之外的其它課程都蘊含著豐富的藝術元素,如肢體動作、色彩、圖片、音樂等,這些都為教學增添了藝術氣息的元素。如筆者在語文課教授古詩《鵝》時,不是單一的讓學生學習字詞,誦讀古詩等,而是融入了音樂與繪畫于教學中。
1.開設興趣小組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潛在的天才兒童,只是經常表現為不同的方式。”為了滿足學生的特殊愛好、興趣,我校開設了多個藝術興趣小組,涉及編織、手工、繪畫、舞蹈、器樂、課本劇、泥塑等,興趣小組每學期開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不斷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活動中我們慧眼識“才”,從現有的師資條件出發,請有特長的教師任教興趣小組,這樣教師進行課外藝術指導就能游刃有余了。
2.開展藝術活動
培智學校的課外活動以少先隊活動為主,一般是在大隊輔導員組織下的全校性大型活動。以重大節日為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藝術欣賞能力和創造力。如國慶節到來之際,大隊部開展了“我愛祖國”主題大隊會,學生們紛紛唱歌、跳舞,表達了對祖國無比熱愛的思想感情。主題藝術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又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思想教育。
3.利用社區資源
藝術課程的出發點不是分別掌握音樂和美術兩個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體系,而是要使中小學的課程返回到生活當中,讓教師帶著學生一起,尋找生活當中藝術的材料,觀察生活,體味生活,欣賞生活,創造生活。因此我們利用社區資源,感受生活中的美。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美術館、博物館、游覽公園等,享受人文美、自然美。
藝術課程是藝術教育的載體,學校從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不同層面、角度開展藝術教育,學生們由內而外流露的是語言美、行為美,身心缺陷也得到了補償,手指變得靈活、肢體越來越協調。徜徉在藝術世界里,智障生感受到了美,體驗到了成功,收獲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