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肅省西和縣何壩職業技術學校)
學生不喜歡數學、怕學數學,而在這頭疼的學科中最棘手的還要數解應用題。為了克服學生學習這一難題的懼怕心理。中醫講究“辨證施治”“標本兼治”。因此,不管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有多差,先必須分析學生為什么不喜歡數學、怕學數學以致于怕解應用題的原因。唯有如此,才能對癥下藥,作到“辨證施治”“標本兼治”。
首要的問題是提高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然后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穿插簡單且趣味性強的經典例題,再深入淺出的用典型的例題,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從而使他們變被動為主動,從怕動腦筋到喜歡動腦筋,從不喜歡數學到想學數學。這種做法,與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吻合的,因為教育發展到今天,它已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新教育家朱永新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民族的閱讀水平。可見閱讀是多么的重要。
實驗表明,在同樣肥力,同樣管護下,某兩種植物在同一塊土地上間作套種,結果產量要比把該土地按比例劃分成兩塊單獨種植,產量要明顯高。作物栽培學中把這兩種作物叫互生作物,把這種現象叫“互生現象”。其實學生對各學科的學習也是這樣的。各個學科同樣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支持,相互滲透的。簡單的說,學生若語文學的好,首先表明閱讀能力強,層次感強,理解問題全面透徹,就不會出現片面的,只見樹林不見森林的情形。若閱讀量達不到一定程度,勢必影響閱讀速度,從而在大腦中對某個問題形不成一個清晰的認識。統計不同層次的數學考題,不難發現閱讀理解占相當比重。更何況解應用題考查的正是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于是增大閱讀量,提高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才顯得非常重要。
因此,要想學生的解應用題的能力得到提高,作為數學老師不能成天讓學生做題,搞題海戰,在反復做題中來鍛煉和提升學生解應用題的能力。而是配合語文老師布置學生開一定量的卷,且要持之一恒,檢查落實開有益之卷,才是提高學生解應用題能力的關鍵。
古人云,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所以在解答應用題時,要反復閱讀題干,這個過程在數學上叫審題。該過程應該讓學生明白以下三點。
1.已知什么;
2.通過已知能得出什么,也就是說各個數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3.整個過程中不變的量是什么,因為這個不變的量就是我們列方程解應用題的依據和關鍵。
另外,多數學生尤其是基礎比較薄弱的學生,在不同的測試與考試中都有一個同感,那就是時間不夠用。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對題干中蘊含的數量關系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而導致出現耗時,甚至將數量關系弄錯的情況,結果使解答問題的效率和正確率大打折扣。
有這樣一道題,“三角幾何八角,幾何三角,三角幾何?”通過反復閱讀,會發現所問為三角的價格;會明白幾何與三角所指,一為書名,一為價格,一為問題,含義甚豐;會弄清其間所蘊含的數量關系。若不通過反復閱讀,是不會理解的。
生活化的趣味問題在教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時做以講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1.進了門,忙上炕,席子比炕大一丈,若把席子一雙折,炕比席子大一丈,問席、炕各多大;
2.一幫戲子,一堆柿子,一個戲子一棵柿子,還剩一棵柿子;一個戲子兩棵柿子,還剩一個戲子,問多少戲子,多少柿子;
其實以上問題若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答并不難,這里就不再贅述其如何解答。但這樣的問題以很強的音韻美和生活的現實美,強烈的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這就是生活中的數學,這就是數學的魅力。勤勞智慧的祖先為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寶貴文化遺產,讓我們去探求,去發掘。這樣,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一旦被激發起來,他將自覺的貫穿人生的歷程,受益終生。
廣泛閱讀,積累經驗,既是提高學生理解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途徑,又是拓寬學生知識面的有效方法之一。廣泛閱讀、反復閱讀、精細閱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而且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遠大理想和民族精神境界有不可取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