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煜
(遼寧省大連市甘井子區振興路小學)
興趣是學生渴望學習知識的一種意愿。為了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教師可以將生活中的例子列入數學教學的對象,讓學生將學習數學和生活中的例子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從數學運用的角度切入,運用數學知識開始深入的思考,對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能夠解釋清楚,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能夠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可以喚起學生對數學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之中。例如,生活中經常需要購買物品,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置數學題:超市里有一本兩元的筆記本,需要買六個筆記本,學生現在有四張一元錢,三張五元錢,一張十元錢的人民幣。有多少種組合方式可以購買到十二元筆記本?學生通過這幾種面值錢幣的組合,可以很容易回答這樣的問題,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貼近生活的實際教學例子,無疑使學生的熱情高漲,使教師和學生產生互動,在一種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中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培養學生良好的興趣,需要借助外部條件。而教材作為數學學習的課程標準,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等于一體。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具有典型的代表性,這是教育部門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而設置的,具有嚴密性、邏輯性、抽象性。因此,教材中的習題是教師培養學生興趣的良好素材,需要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內容,認真研究教學大綱,把握教材編寫的意圖,通過教材的知識聯系生活中相關的領域,做到教學不偏離大綱要求,符合教學的實際需求。只要教師仔細挖掘教材資源,對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的設計,恰如其分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對學生的疑問進行解惑,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就能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強大自信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啟迪他們的智慧。例如,在教材中1+2+……+100等差數列的講解時,引導學生發現等差數列的規律,其實就是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常數,最后根據首尾相加除2,然后乘以項目數量。通過這樣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簡便的算法,自主解決實際問題,獲得解題的喜悅感。
通過外在的活動激發學習的興趣,只能產生一時的興趣效果,不能達到長久的學習目的。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由外到內,由表及里,對數學發自內心產生欣賞,感受到數字的線條美,圖形的形象美,從美感中領略數學的魅力。然而,數學之美與其他學科之美有所不同,需要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讓學生通過計算,進而感悟和理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例如,在學習軸對稱圖形、中心對稱圖形時,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展示在眼前。教師可以這樣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美:“同學們,你們覺得圖形美嗎?”學生們回答:“非常美。”教師引導:“這是因為這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這樣的引導,可以讓學生感受對稱的神奇力量,從數學現象中透視數學的美感。
學習興趣是學生渴望獲得知識的意愿,是在已有知識架構的基礎上,謀求進步的意愿。而數學游戲具有強烈的趣味性,能夠讓學生產生探求知識的愿望,數學和游戲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長久相存。數學游戲可以培養學生的強烈好奇心,使學生形成揭秘未知世界的強大動力,獲得更高層面的精神享受,感受數學帶來的樂趣。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設置相同的糖塊,讓學生為其他同學分糖,比一比每一位學生分得的數量是三個人分的多,還是五個人分的多。學生通過分糖塊就可以得知,分母越大,每個人獲得的數值反而越小,分母越小,每個人獲得的數值反而越大。學生從簡單的游戲中,汲取到學習的養分,從而產生對學習濃厚的興趣,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興趣是學習的最初動力,學生只有產生了學習的興趣,才在學習時感覺到輕松,不死氣沉沉。然而,興趣的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持之以恒的教學方式,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樹立和藹的形象。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注意力百分之百集中在課堂之上,達到師生良好的互動教學目的,促使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