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安徽省靈璧縣初級中學)
初中歷史新課程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是不僅要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興趣,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要讓學生理解性地接受知識、消化知識、發展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對“問題”通過嘗試、探究等自主活動,形成個人感受和體驗,以提高歷史問題的解決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常通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入手,采用問題教學法,就是教師創設情境,精心設計還原歷史現象并提出歷史問題,引導學生如何分析、比較、解決問題,值得深入探究。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的教學模式只側重于傳授知識點,學生一味地被動接受,壓抑了學習的興趣,打擊了學習積極性。歷史是發生在過去某一時段的客觀事實,其所反映的是人類以往的社會生活,不可復生和再現,面對沒有情感的文字描述,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從何而言不得而知。因此,歷史教師應依據初中生的年齡結構特點和歷史學科特點,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描述,巧設情境,“再現”歷史,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探究歷史的興趣。
在學習有關“紅軍不怕遠征難”后,為了讓學生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導游”,并在活動開始前講明“游戲的規則”:①了解并掌握導游的基本常識;②每個學習小組都針對某一長征路上的重要地點撰寫導游詞和安排旅游路線;③每個小組的表現時間在5~8分鐘左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此項游戲,不僅鍛煉了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而且在活動中建立了合作的意識,提高了合作能力。學生不僅對歷史學習產生了學習興趣,也加深了對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體會和對中國革命歷史的艱難曲折的認知。通過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改革和創新,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為激發學生產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奠定了堅實基礎。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論及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時曾說:“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這種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部狀態,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會帶來疲勞。”這種疲勞會嚴重影響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融洽的課堂氣氛是探究、解決問題的首要條件。因為只有在民主的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里,學生才能獨立地探究,大膽地發表見解,并在這個基礎上自主探究和自由創造。這就要求師生間形成民主化師生關系。突出表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聽取學生意見,虛心向學生學習;學生尊重教師,接受教師的指導,同時敢于提出自己的見解。為了形成這種師生關系,教師要把教學看成是自己與學生平等相處,互相協作,共同勞動,共同探究的過程,尊重信任學生,給學生自尊自信,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使學生身心處于最佳活躍狀態,心情舒暢地投入課堂,勇于探究,勇于思考,勇于創造,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由于初中生年齡小、閱歷少,對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環境缺乏足夠的了解,加之不同年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存在差異,因而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理解歷史人物的“何為”確屬不易,出現困惑在所難免。作為歷史教師,應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索,允許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應放手讓學生,經過學生自己的探究、發現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得出個人見解,既能極大限度地喚醒他們求知的欲望,產生巨大的學習動力,也以十足的信心和飽滿的精神去解決問題。歷史雖然是過去的事不能重演,但是,我們的歷史課堂教學卻能夠讓歷史“重演”,那就是創設有效的歷史“情境”去探究歷史。在進行自由探究同時,學生有時會自己提出問題,經過各種探究活動獨立地解決問題,這就是自由探究,在這種探究模式下,教師的作用主要在于給學生提供所需要的資料,起到輔助者和組織者的作用。但這種探究不應是中學階段學生探究學習的主體,由于學生知識水平和教師教學任務等限制,教師在課堂上應采用定向探究,對個別開放性問題,可以以課外活動形式組織學生討論探究,以拓展知識層面。在探究內容的選擇上,教師應以引起學生興趣為原則。什么樣的內容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呢?首先,能夠滿足學生現實需要的內容,能夠引起學生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生活,選擇切實學生實際內容進行提問。其次,對于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感興趣。學生有一種天生的好奇傾向,喜歡探索未知世界,喜歡探究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的答案。
如果學生個體探究還不足以解決問題,就必須組織開展小組或集體合作探究學習,直到把問題解決。新課程要求“把學習活動置于一個社會的環境中,使學生自主地從情境中和互動中去形成知識”。新教材編入了許多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主題和共同討論的內容,有利于形成合作學習的課堂情境。
學習“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時,課標規定“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料,并加以適當補充,設計一系列的圖表、人物、圖片、歷史地圖等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分組探究:(1)結合有關社會背景,概述民族資本工業在中國近代的興衰過程,(2)結合圖表,圖例所反映的信息,分析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在舊中國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教師可以重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以利于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真正實現三維教學目標。歷史思維能力是歷史學科本身所獨具的學科能力,它是指導培養和訓練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正確地分析、比較和評價重要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正確地闡釋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從而認識歷史現象的本質,把握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并進而能夠“以史為鑒”,逐步具備分析和認識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
初中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上有一定的基礎,但是在邏輯思維方面能力不足,教師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根據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區方言,在課堂上播放出來,學生對這些新奇,陌生的語言一竅不通,教師讓學生嘗試進行翻譯后,再將方言所表達的內容公布出來,學生們在對比“各式各樣”的“翻譯”后,哄堂大笑,不僅讓學生對歷史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更加深刻地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歷史問題的能力。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時,自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問題,在潛移默化中,引領學生逐步提高運用辨證觀和唯物觀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歷史思維,使學生逐步成為有較高歷史思維能力和較強綜合能力的人,以適用時代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