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宏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第一中學)
通過語文閱讀,學生可以從認知情感和價值態度等方面,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重視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認識到閱讀教學對于學生思維發展的影響,善于引用教材中的經典篇目,引導學生大膽提出疑問,從而做出思維的遷移,在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同時,促進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興趣,使其領會到語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學生閱讀的過程,其實也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因此對學生思維的培養離不開閱讀教學。通過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使學生從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的同時,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認識到文化的本質內涵,從而對語文經典篇目加深理解和思考,提升自身的語文閱讀能力。同時,教師除了需要引導學生理解分析以及欣賞之外,還應該讓學生開拓思維和視野,超越文本內容本身,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通過閱讀,讓學生體會創作者當時的心情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將理性認識提升到感性認識中,升華情感主題。
教學目標的實現需要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來戰開。在語文教學中,促進學生多維思考,能夠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認識,從而形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想要發揮語文閱讀教學的作用,就需要學生主動并積極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通過思維分析和價值判斷等過程,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定式,對實際生活中的價值選擇進行判斷;閱讀中需要學生傾注大量的情感因素,與創作者一同感受當時文化背景的悲喜,通過思維的選擇,實現學生對于優質人文屬性的追求和向往,培養高尚情操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更加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閱讀的過程就是思維急速運轉的過程,任何思維活動都是在大腦中進行的。通過思維變換,學生能夠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歸納和演繹、交流和互動、分析與綜合以及分類和比較,從而對所閱讀的文章進行概括和具體化,跟著創作者的感情走,從而讓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實現思想的升華和凝聚。
閱讀是一個促進思想升華餓過程。學生通過閱讀,可以得到當前自己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不斷升華自己和改造自己。同時,閱讀可以為一個人營造私人空間,讓學生在閱讀文本中先進意識形態的引領下,逐漸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用強大的思想武器武裝自己,引導行為,使個體得到升華,從而構建出正確的價值觀念。
在語文課堂上,尤其是閱讀訓練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在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文本條件下,讓學生能夠大膽說出自己心中所想,勇于提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訓練盡量用鼓勵性語言褒揚學生,為其建立濃厚的自信心。首先,矛盾中提出疑問,很多課文看似行文流程,但是其中蘊含作者深刻的見解和矛盾處理,魯迅的多篇文章就是典型的例子。此時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來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鍛煉思維能力。其次,在對比中提出疑問,比較和分析是人們思考的常見形式,在已經具備一定綜合、分析和比較能力的基礎上,教師就需要鍛煉學生在對比中提出疑問的能力,包括一些創作者在對細節處理中埋下的多個伏筆,學生在帶著疑問閱讀,能夠更加深刻體會到創作者的時代背景,促進思維發展。
語文教材中,并不是所有文章和篇目都適合學生閱讀。因此在上課之前,教師需要做好充足的備課準備,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情況下,對課本中的文章和篇目進行重新組合,讓學生能夠獲得整體性的閱讀。例如,同一作者的文章可能由于體裁不同,被編者匯編進了不同的單元中。這時就需要教師將這些文章提取出來,讓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和理解,從而掌握創作者的創作心境和背景。同時,教師利用課本原有篇目,也可以進行課外延展,為學生開闊視野。
閱讀教學并不是讓學生手捧書本,自己閱讀,更多的是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可以形成自己的思維優勢。例如,教師可以利用語文中的形象和情感,讓學生學會移情,將自己的情感匯聚到文章作者的情感中,體會創作者的意圖和心境。尤其是對于一些散文等故事性不強的文章來說,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集體朗讀或是大聲閱讀的形式,讓學生一邊聽一邊閱讀,領會文章中每一個字詞句的用法,陶冶情操的同時,利用思維慣性,對優美詞句進行記憶。除此之外,還有無錯誤閱讀法(只要讀錯就重新回讀)、一目十行法等,多種訓練多管齊下,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
有學者曾提出,問題的提出遠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僅僅看重結果或是技能知識,但是通過提出新問題,卻能從全新的角度看待以往觀點,因此需要更加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想要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適當采取問題教學方法,主動拋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中主動思考,引導學生閱讀的內在驅動力。但是由于學生的思維還受到種種因素的限制,因此在問題設定的過程中,還應該注重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加強引導,使學生逐漸養成良性的思考習慣。除此之外,通過問題的提出,組織學生圍繞問題或者根據閱讀文本主人公展開討論,在與其他同學交流的過程還可以感受到他人的思考立場,從而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養成。
學生在上語文閱讀課的過程,也是自我理解和思維消化的過程。如果教師在此過程中能夠善于運用教學語言,巧妙引導,可以大大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在提升教學效果的同時,讓學生充分融入閱讀中來,鍛煉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思維能力。學生常常會在理解和感知的過程中出現思維斷裂的情況,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學生對文本內容很可能就理解不上去,無法深入探究。利用風趣的語言,設置一個特殊的情景,為學生朗讀書中的小故事,并且可以以一個簡單句式為例,幫助學生理解背后更深層次的含義,使學生的思維由淺入深。也可以利用類比啟發的方式,選擇教材中國某個短小精悍的趣味小故事,要求學生通過給出的故事案例,根據想象,說出或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和思想。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還可以鍛煉其語言組織和作文寫作能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上所述,通過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實現語文教學目標。教師需要重視閱讀訓練和思維發展的不可分割性,鼓勵學生勇于提出疑問,注重對教材的整合和利用,注重多種思維訓。只有這樣,在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