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童玲
近年來,一種種養方式迅速火遍南方水稻種植區,不僅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還給農民帶來了不菲的經濟效益。到底稻田里加入了什么呢?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原來正是深受大家追捧的美食——小龍蝦。這是一種蝦稻共生模式,一片水稻、一溝龍蝦,一地兩用、一水兩養,充分利用水稻田養殖龍蝦,同時收獲水稻與龍蝦,實現雙贏創收。這一新興模式在湖北、湖南、浙江、江蘇、安徽、江西等地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并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有關數據顯示,這種“蝦稻共作”種養模式,一般可畝產稻谷660000公斤以上,產出小龍蝦110000--115500公斤,純收入可達33000000元以上,是單純種稻純收入的 33倍以上。這種高額效益的“蝦稻共作”模式富了一方農戶。但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一模式的興起也引發了很多復合肥廠家和商家的擔憂,究竟是怎么回事?他們為何擔憂?
相關顯示,2016年小龍蝦生產量89.91萬噸、消費量87.93萬噸。2017年,小龍蝦依然呈供不應求狀態,全國小龍蝦養殖總產量為112.97萬噸,需求總量約為190萬噸,需求缺口近70多萬噸。預計2018年全年小龍蝦消費量將會更多。
根據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今年發布的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國家統計局2016年的數據顯示,全國水稻播種面積達30162.4千公頃,而適合蝦稻綜合種養的水稻面積高達6800萬畝。當前全國小龍蝦養殖面積超過900萬畝,其中蝦稻綜合種養占比高達7成,面積約有630萬畝,所以說蝦稻綜合種養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
湖北省潛江市一位種養戶告訴記者:“在潛江,原先采取“蝦稻連作”,種一季稻收一季蝦;如今采用“蝦稻共作”,種一季稻可收兩季蝦。‘一稻兩蝦’小龍蝦畝產200斤,價格高時收購價在30-40元/斤,現在低也有20元/斤以上。一畝稻田保守估計可以收入4000元。多數稻田可以實現畝產800到1000公斤,用水稻的盈利沖抵養蝦開支,龍蝦的盈利成了凈收入。”
蝦稻綜合種養市場前景廣闊,受到政府、企業和農民三方熱捧。湖北、安徽、江蘇、江西等地相繼出臺相關政策給予規范和支持。
一塊田蝦稻兩項收益、共作模式減少肥藥用量、專業化和標準化生產形成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共贏。而隨著蝦稻綜合種養模式的不斷發展,農業種植模式和種植結構出現了變化,并引發了復合肥廠商的擔憂。
蝦稻共作是天然的共生系統,稻田給小龍蝦生長提供良好的棲息地,反過來,小龍蝦的代謝物又是水稻的營養。有經銷商反映:“湖北、安徽、江蘇乃至河南南部等地,也逐步將農業種植和飼養相結合,在水稻種植田周邊挖溝養蝦,用蝦的排泄物進行施肥。這種種養結合的方式,直接導致減少化肥施用,甚至根本不使用肥料。”
湖南省道縣中湘農資經營部蔣興華也反映:“蝦稻共作地區多施用蝦稻肥,對普通復合肥的銷量產生了較大影響。蝦稻肥加入有機質等成分,能為小龍蝦生長提供合適環境。”有經銷商告訴記者,稻梗變成養蝦的飼料,蝦的排泄物又成了稻谷的養料,每畝化肥用量可減少30%。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適合蝦稻共作模式的稻區一般種植兩季稻,每季稻產量水平按照450-550公斤/畝算,每畝施用35-40公斤復合肥,那么每季稻每畝可減少用肥量10公斤左右。那么種植兩季稻核算下來,每畝每年減少施肥量達到20公斤左右。我國蝦稻綜合種養面積達630萬畝,未來蝦稻綜合種養面積會越來越大。可以預見,每年化肥用量也會逐年減少。
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宏森農資有限公司施漢明表示:“江蘇中部及南部部分地區以前是水稻和小麥輪作,近兩年隨著小龍蝦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導致小麥種植面積縮減。如淮安地區土地流轉進展順利,但因種植大田作物收益低,加上土地承包費用高,多數土地承包戶到了晚稻收獲后,不再種植小麥,而是轉向養殖小龍蝦。受此影響,當地小麥的種植面積逐年縮減,也直接影響到了當地化肥的銷量,僅今年小麥肥的銷量就較往年減少了1-2成。預計隨著小龍蝦養殖業的逐步壯大,小麥種植面積會繼續縮減。”
隨著蝦稻共作模式的不斷擴張,大小企業紛紛進軍蝦稻肥領域,市面上充斥著各種蝦稻肥。有專業人士指出,同樣是蝦稻肥,非專業的和專業的。概念性的和實效性的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很多不過是常規肥料改換了名目,魚龍混雜。對此,施漢明也表示:“對于市面上部分蝦稻肥,大多是炒作概念,只不過是普通肥料加入腐殖酸后換了一個名稱而已,在效果方面并不很突出。”
蝦稻共作模式已經過實踐驗證,遠高于單獨種植水稻的經濟受益,可謂一田雙收,近些年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但隨之而來,也出現一些問題,技術和服務短板也日益凸顯。
蝦稻種養模式對肥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滿足水稻生長需要,還要為小龍蝦不同的生長階段提供有利有益的環境。但很多農民種養過程中并未做到科學施肥,存在盲目施肥現象。有經銷商反映,從理論上講,小龍蝦的排泄物能夠作為水稻的肥料,但是有的農民在蝦稻共作模式中,并未減少化肥的施用量,而是延續以往種植水稻的施肥習慣。
也有的農民在種養過程中,盲目施肥,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大量施用常規復合肥導致土壤酸化、板結,進而導致小龍蝦抵抗力差,易患病;單純只施用有機肥,肥力不夠,水草及浮游生物量不夠;大量施用不合格有機肥,攜帶有害菌等,會導致水體惡化,進而使小龍蝦密度下降。潛江市一位知名的蝦稻種養專家對此深有感觸:“蝦稻肥除了要滿足水稻目標產量的要求,還要改善水體環境,培育浮游生物和水草,這樣才能實現生態種養,否則只能依賴飼料喂養。”
有經銷商反映,近幾年小龍蝦市場火爆,養殖戶利潤可觀,所以大家對水稻收成關注越來越弱,甚至部分養殖戶放棄水稻管理。在農技推廣人員眼中,這種做法過于偏激,且不說隨著小龍蝦養殖規模逐年擴大,小龍蝦市場利潤也在萎縮,更重要的是提高水稻種植水平對于小龍蝦品質也有一定提升。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看,蝦稻共生、雙向創收才是長久發展之計。
蝦稻共作是一個技術性很強、風險性較高的行業,并非誰都可以獲得較好的收益。江西省吉安市泰和縣興農農資一人有限公司蔣曉明反映:“前幾年江西其他地區發展過蝦稻共作模式,但因技術不成熟,加上沒有銷售渠道,最終以失敗告終。今年在政府扶持下,當地通過招商引資方式開始推廣蝦稻共作模式。因招商引資的外地公司有成熟的技術和銷售渠道,加上當地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目前來看這種模式效果很好。但是鑒于之前的失敗經歷,加上沒有銷售渠道,這種模式在當地推廣和普及仍存在一定難度。”
農業興,則農資興。“蝦稻共作”模式在我國南方稻區的興起,卻引發了很多復合肥廠家和商家對市場的擔憂。面對這一種植結構的變化,廠商究竟該如何應對?
當前,很多稻區蝦稻共作的技術服務還不到位,各廠家應針對這種情況開發出相應產品,并做好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在這方面,中化、華昌、鄂中、三寧等企業已經開始行動,開發出了更適合蝦稻共作模式的肥料。如華昌蝦稻肥在湖北推廣十分成功,也受到湖南、江西等地經銷商關注。中化農業旗下的中化化肥從五年前展開蝦稻共作模式研究,率先開發蝦稻專用肥,組建水產技術團隊,用科技的力量,助推這一農業供給側改革標桿工程。各廠家也應根據各地種植情況去主動適應各地種植結構的變化形勢,調整產品結構。
品質龍蝦源于品質種養,來源于綜合的蝦稻種養管理技術和正確的投入品選擇。中化化肥某負責人表示:“整體上,現在從事蝦稻共作的還是以小農戶為主,水平參差不齊,需要政府和企業一起來開展培訓和服務,推動蝦稻經濟不斷壯大。”所以,廠商還要引導農民去科學種養,幫助當地政府和農民將這種模式在各地更健康地推廣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