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芹
(山東省臨沂第三中學)
一是學習速度。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我們:兒童的學習不是他的全部,兒童的生活應是豐富多彩的,除了學習——包括學校課程的學習和指向個人興趣、愛好、專長的學習,還應該有非學習時間,包括必要的游戲、休閑、玩耍、勞動、交友等時間。在這里要明確,學生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提高學習有效性不能單靠延長學習時間來進行,更要注重提高學習效率。在課堂上注重提高教學效率要通過教師的精心設計、素材的取舍、師生的默契配合、及時的鞏固等環節;課下,學生學完課程后要做作業、預習、材料搜集與整理等。此外,除了學習時間之外,還有非學習時間。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活躍度和目標指向度,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快地提高學習速度,保質保量地完成更多教學任務,從而不影響和占用其自由空間,把更多的時間交給學生支配。
二是學習結果。這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思路,一種是依靠死記硬背、機械學習而習得知識,可以稱之為“機械式學習”,如果老師也按此思路教學,可稱之為“填鴨式教學”。另一種思路是依靠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創造性思維而獲得對事物的新認識、得出新結論,可以稱之為“創造性學習”,與之對應的教師教學可稱之為“啟發式教學”。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導向,是期望教學真正回歸到“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僵化封閉、一味灌輸的課程觀和教學觀轉變為開放式、多角色參與、探究生成式教學觀。因此,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習成績這個“結果”,更要關注如何提高獲得優異學習成績的效率。
三是學習體驗。教師如果學生能夠體驗到學習的興趣和快樂,養成學習的習慣與品質,培養相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成為一種獲益終身的事,這就領悟了教育的真諦。
明確了有效教學的基本指向,對接當下高中生物教學實際,筆者認為當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學需關注以下幾點:
(1)培養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享受學習的樂趣和歡樂是兒童幸福人生的前提。首先,這需要生物教師精心設計每一堂生物課,爭取讓每一堂課都成為精品課。教師除了自身有過硬的教學基本功外,還應當把與本課有關的素材進行精心搜集整理,精當取舍,提煉升華,做好課堂預設,精選一兩個有重要價值的探究問題,從而編寫好“演出的劇本”。
(2)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新課程改革的目標導向。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把既有的生物知識和所謂“結論”灌輸給學生的惡果,便是學生無法深入思考有關問題,無法在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中享受獲得知識的樂趣,也無法提升相關的能力和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還容易滋長學生的學習惰性。
(3)搭建多樣化展示平臺。教師要當好“導演”,除了精心編制和用好教案這個“劇本”外,還要充分利用好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利用圖片、視頻、音頻、文字等展示一門具有蓬勃生命力的生物學科形象;要設計好課外興趣小組,進行資料搜集和調查實驗;要勇于鼓勵學生發言和質疑,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
(4)學以致用,貼近生活。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也是認識的目的。如在講解《細胞中的糖類和脂質》一節時,筆者提出了以下問題:作為早餐,你會選擇牛奶雞蛋還是面包開水?很多人對脂肪類食物敬而遠之,脂肪真的如此可怕嗎?在引導學生回答的過程中,師生共同總結了糖類的含義、作用及其構成。又以北極熊為代表的動物脂肪和以玉米為代表的植物脂肪威力,引導學生歸結出脂質的一般特性:分布、組成元素、溶解性、種類。再如,在講解《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時,利用多媒體播放小段視頻,展示日常生活中利用DNA偵破案件、尋找災難死難者或者親子鑒定為例,并以問題作為引導,激發學生的興趣:DNA是什么?為什么DNA能比較精確地定位一個人的身份?你還了解那些關于DNA鑒定的應用?學生對DNA產生了直觀的認識和濃厚的探究興趣,接下來的課便是學生主動“催著”老師進行,非常順暢了。
學海無涯,教學相長。高中生物有效教學是一門大學問,筆者希望能拋磚引玉,提出幾點拙見,與大家共同切磋,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激發學生生物學習興趣,培養能力,養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用科學的力量為國家和民族的復興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