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紅
(甘肅省武山縣洛門鎮洛門中心小學)
信息技術在飛速發展的過程中,自然地與不同學科的教學結合在一起,成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推動課堂教學發展的新興教學模式。在新課程的改革中,經過研究發展,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對學生創造性、主體性的發展十分有利,同時,在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模式下還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有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促進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學習意識,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實踐證明,老師在教學中只要有利結合信息技術下創建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不但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延伸課堂教學的寬度、廣寬和深度,而且能增強語文課堂教學價值和審美,培養學生學習小學語文的情感,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那么,作為小學語文老師如何在信息環境下實施語文教學,完美地把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教與學融為一體,有效拓展學生思維,開闊學生眼界,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呢?
對于小學生來說,最怕的恐怕不是學習內容的難度,而是課堂教學過程的枯燥、無趣。愛因斯坦說:“學生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只要能夠喚起他們對學習對象的興趣,他們自然會進入學習的境界中,自覺自主地進行學習,達到比灌輸式更具質量的學習效果。”所以說,作為小學語文老師,要想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就要在教學中結合信息技術先進的教學模式,針對小學生的性格、特點,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在課堂氣氛的感染下,調動自己的眼睛、耳朵、腦子,去看、去聽、去想,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促進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發現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寓言、童話、詩歌、故事等等,它們不但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智力發展和興趣趨向,而且寓意深刻,有教人化人的深刻道理。針對這些內容,如果老師只憑說教,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但是,如果我們結合信息技術的多媒體教學,針對內容播放相應的圖片、視頻,或者標準的、有情感的朗讀詩歌或故事,營造情境,調動學生情感,讓學生融入進去,既能激發學生興趣,又能提升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緊密聯系,所以,有了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和融入,老師就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指導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網絡資源或電子設備,進行自主學習,多方面地提高自己的語文學習質量和成績,促進課堂教學。如借助課件,提高閱讀能力。閱讀對于學生來說既能增強理解,又是積累語文基礎知識的主要途徑,所以,老師要在信息技術的教學模式下,借助豐富的課件,強化學生自讀的習慣,讓學生在閱讀實踐中,拓展思維,開闊視野,增強其學習能力。多媒體課件,一能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二能幫助學生提高認知能力,使學生在閱讀中實現個人閱讀的體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他們的理解能力有限,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如果你憑借說教讓學生對教學難點達到完全理解,有些點難度,不但達不到效果,且讓學生因為難理解、不理解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如今的創新教學,有了信息技術的支持,我們在課文教學中,為了突出課文的重點、難點,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激發學生興趣,完全可以借用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化解難點、突出重點。比如,在給學生教學《金色的草地》這一篇課文時,學生肯定對“金色的草地”難以理解,明明草地是綠色的,為什么是金色的呢?這時候,老師完全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備課時準備好的相關圖片。比如,課文閱讀的插圖,還有盛開的蒲公英,讓學生通過圖片了解普里希文筆下的《金色的草地》到底怎么一回事。這樣不但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活躍了氣氛,而且突出重點,增強了學生的理解,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新課程下,老師只要秉持為學生服務的教學理念,科學、合理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就能發展學生思維、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學習的意識,且能使課堂教學更加豐富、有趣,符合現代化的課堂教學發展,使課堂教學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喬愛玲,王楠.信息技術環境下“主導—主體”課堂教學模式探索[J].中國電化教育,2005,(11).
[2]劉冬.信息技術環境下課堂自組織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D].吉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