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輝
(湖南省藍山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現代化市場之間的競爭力也越來越激烈,企業想要在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提高自身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而提升產品的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是人才。中職院校是培養未來技術人才的搖籃,在培養技術人才時,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滿足企業的需求,將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不斷的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和能力。
工匠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之一,也是實現我國“中國夢”的有效推動力。所謂的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待事物執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工匠精神并不是在追求如何制作出一件精良的事物,它的核心在于制作器物時懷著精益求精的態度,做出一件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并不是追求只做這件器物能夠獲得多大的利潤。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工匠精神,無論是黃道婆還是魯班,都對經緯和作品精益求精,懷著一顆對作品的虔誠以及使用者將心比心的態度。在現代化的今天,這種品質對于專業的技術人才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追求精益求精,站在用戶的角度將心比心生產制造精良的產品,才能贏的客戶的口碑,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職教育,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理論教育,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培養。對于中職學生來說更是如此,中職院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給企業輸送大量的技術人才,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但目前技術型崗位缺乏,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求職人數存在較大的差距,從側面反映出我國中職教效果不佳問題,想要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就需要培育出能夠滿足現代企業的需求技術型人才,中職院校在教學上如果一味的重視學生的理論知識,忽視學生的技術技能培養,終將大大降低本校學生的核心競爭力。此外,受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思想在人們的心中已深深扎根,大多數家長、老師、學生都希望能夠進入高中學習,考上一個好的大學。目前社會對于中職教育存在很大的偏見與誤解,認為進入中職院校學習就是混日子,沒有什么前途,認為中職教育是“次等”教育,普遍輕視中職教育。面對這種社會現狀,中職院校只有用事實說話,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重視理論與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培養出大批量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才能轉變人們對中職教育的誤解。這也就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于中職院校的態度,打破傳統“學而優則仕”的觀念,讓人們看到中職院校的廣闊前景,有利于整體上提高我國中職院校辦學水平,培養出大批量的優秀技術人才。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人們日益追求物美價廉的高性價比的商品,較為注重物品的質量,再加上市場經濟的發展日趨成熟完善,在購買產品時,人們的選擇多樣化、個性化,物品的價格不再是影響人們是否購買商品的第一要素,中國是世界制造大國,但是中國的中高端消費商品市場卻被其他國家占領,這無疑與我國技術人才的工匠精神有關。我國經濟的發展也就要求我國轉變傳統的制造大國形象,將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教育當中是順應新時代時代的要求。中職院校的學生群體大多是未成年人,也幾乎沒有接觸過社會,企業,對于自身未來的職業規劃并沒有一個準確地意識和規劃,中職院校的學生對于自身專業也了解甚少,大多通過教師、同學、網上資料這些渠道了解自己的專業,畢業以后,由于在學校沒有一個清晰的規劃以及學到過硬的專業技能,往往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這也是大多企業,大多數的人輕視中職教育的根本原因。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學生的日常行為以及生活學習當中,能夠幫助學生對自身的職業有較為清晰的了解,進而對于職業生涯有一個清晰的規劃,在日常的學習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企業在招聘時,往往強調“吃苦耐勞,工作嚴謹”這些品質,而這些品質是對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面對企業招聘,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的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能夠脫穎而出。再者,對于企業來說,中職院校的學生如果僅僅是掌握專業技能,也是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的,而需要中職院校學生擁有其他品質以及相關能力。因此,在這種環境背景下,中職院校應當重視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及相關能力、品質的培養,為學生的就業做好充分準備。
從某種角度來看,農村中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是簡單地將學生送入相關的工廠學習,所做的一些工作也大多是流水線工作,并未與學生所學的專業有關聯。這種實習模式無疑會給人一種中職教育就是進入流水線工作,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的錯覺,也是農村地區人們普遍輕視中職教育的主要原因。因此,想要提升中職院校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就需要加強中職院校的校企合作能力,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讓學生學到一門正正的技術。其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能夠影響學生的內在思想意識以及道德品質,這些品質能夠直接影響企業是否聘用他們。在進行學生的德育工作時,學校可以將學生的智育、體育以及美育結合起來,整體來開展學生的德育工作,將工匠精神和德育相結合,并滲入學生的智育、體育、美育當中,依據實際情況選擇學生能夠較快接受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以及相關品質的重要性,在技能實踐中能夠充分的運用工匠精神,欣賞工匠精神,提高自身的技能素質。
理論的更新與淘汰都非常快,因此,實踐對于中職院校的學生來說十分重要,不僅需要學生在實習的時候積極投身于實踐學習,也需要老師及時的講解相關先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因此,加大教師的自身實踐評價指標,有利于教師能有及時的學習先進的技術理論,并將其傳授給學生,提高中職院校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理論水平。培養符合現代化社會企業需求的技術人才。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樹立“工匠人”的形象,長期堅持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才能進一步的提高學生專業素質。
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人才,是社會對于中職院校的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要求,將工匠精神的培養學生的專業結合起來,能夠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讓學生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楊鳳超.中職院校基于工匠精神融入式的人才培養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7,(15).
[2]馮金霞.中職德育教學中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策略[J].學子,2017,(14).
[3]吳慧.新常態視野下中職學校學生工匠精神培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