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四平市第六中學校)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網絡資源以及信息技術課程收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中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其信息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而中學的信息技術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以及信息技術課程地位的不斷提高,其教學方法也必須要不斷的創新以適應其發展,以此來順應新課程改革之后的教育理念。
1.遵循信息技術教學準則
信息技術教學具有主體性、素質性以及綜合發展性的教學原則,因此,教師在實際的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了解不同學生在信息技術課程學習方面的差異,因材施教,開展個性化信息技術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還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質以及人文社科,有效整合課程教學資源以及實踐教學。與時俱進,尊重學生的發展性,確保信息技術教學的實效性。
2.符合教學目標以及教學要求
教學目標對整個課程教學起著導向作用,因此,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影響到信息技術教學方法的選擇,所選擇的教學方法要符合教學目標的綜合要求,其結合課堂教學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術基礎理論知識、信息技術操作技能,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信息倫理道德以及信息素養。
3.凸顯信息技術學科特色、結合學生學習特點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當代素質教育的新面孔,其對學生的素質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由于其自身的特點而決定的,比如說綜合性、實踐操作性等,因此,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選擇與新課程理念相對應的教學方法,凸顯信息技術學科特色,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學習能力。此外,教師選擇的教學方法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習特點,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需求。
當前,隨著我國教育能力的不斷提高,各項新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模式應運而生。新課程改革之后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就中學的信息技術課程教學而言,其可以選擇的教學方法比較多,教師在選擇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時要嚴格遵循其選擇標準,充分發揮每一個教學方法的價值,優化課堂教學。
1.問題情境教學法、問題引導、獨立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創設問題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學習,由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以及導向性。在創設問題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問題,同學們在問題的引導下,獨立思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接受,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意義。
2.任務驅動教學法、自主學習、構建意義
在構建主義學習理論下,任務驅動教學法應運而生。教師結合課堂教學目標以及實際教學需要,精心設計課堂探究任務,通過課堂任務驅動學生自主參與課堂學習,以此來實現構建意義。任務驅動教學法加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增強學生信息技術課堂學習體驗,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強化自身的課堂學習。
比如,在學習“電子賀卡的制作”這節課時,教師可以先進行簡單的教程講解,然后布置教學任務,以“圣誕節快樂”為任務主題,每個同學制作一張電子賀卡,然后發送給自己想送的同學。同學們有了明確的學習任務,并且在此驅動下,搜集相關主題的材料,如音樂、圖片、祝福語等,再進行電子賀卡的制作,在形成初稿之后,創造性的修改整合,形成自己的風格,最后教師進行檢查,然后就可以發送了。有了教學任務的引領和驅動,有效的引導了學生自主學習,改變以往學生被迫學習的狀態,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3.課堂協作教學法、小組合作、共同探究
學科核心素養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團結協作的學習能力,因此,在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室要積極遵循新課程教學改革理念,開展課堂協作教學法。通過課堂協作信息技術教學,同學們通過小組合作、合作探究,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集體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以及團結協作能力,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總而言之,中學的信息技術教學方法一直在跟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以及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開展課堂教學,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核心,切實有效地提高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胡曉珍.走出信息化技術“游戲化”誤區——對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思考[J].新課程,2017,(08) :96.
[2]王浩宇.淺談信息技術教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J].新課程,2017,(07) :96.
[3]張曉昭.信息化技術在中學的應用[J].現代經濟信息,2017,(02)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