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熊
經常在圈子里看到某些單位組織召開某某作物種植大會,讓專家和農戶面對面,讓農戶和下游客戶面對面,但是結果是在這種會議的推動下,相關農產品1-2年內就開始價格下滑,甚至滯銷,農戶辛苦種植的產品爛掉,然后再有相關媒體呼吁,再有專家給出建議。開會可以,學習可以,對接可以,總要看到良性循環的希望吧,但讓我看到的只是會議組織者賺取了會議費,專家得到了應有的曝光度和專家費,參會的人喝了酒、旅了游,種植的產品是賠是賺絲毫沒啥辦法。
仔細琢磨,會議的組織者召開會議就是需要更多的人員參加會議,首先要請相關權威專家,用專家吸引相關企業,然后因為有了企業的參與,或者是企業的客戶的參與,又或者是自己媒體的讀者參與,本以為可以直接和專家拉上關系,和下游企業喝過酒,自己的產品價格就有保障了,銷售出路不是問題了。但關鍵是這個會議想要的目的沒有達到,倒是吸引更多的人進入到種植這個產品的行列。面積的擴大、產量增長,價格下滑是那么的順理成章。
農戶和公司對接,一個區域內還好說,跨區域合作的可能性有多大?會議上為種植服務的肥料企業,農藥、種子企業肯定是大力鼓吹產業如何有前景,自己技術如何先進,提供的全套技術如何優于同行??墒菍τ诋a出品怎么辦呢?有過客觀的建議嗎?
既然有組織召開會議,肯定得說這個產業興旺呀!到會專家也要鼓勁,要大力吹捧這個行業發展前景,否則對不起慕名而來的聽會者;到會的服務商那更得說該產業的發展空間了,只有種植面積越大,他們才可以銷售更多的產品呀;到會的農戶可能在之前確實嘗到豐收甜果,通過會議又能認識行業頂尖專家,不來豈不是落后了。所以這種以產品產業為主題的會議,召開一兩次后,種植面積迅速擴大,結果只能是滯銷。
農產品一次次被捉弄,農民一次次傷心,原來說是信息不對稱,現在農民也上網的,農民也開會,農民也讀書看報發微信。怎么還是改變不了呢?原來4-5年的價格周期,現在可能變得更加頻繁,這也是信息傳播的貢獻呀。
行業專家們,請不要在農產品賣不動時出口來說,農民信息不對稱,農民種植品種落后,農民要多找銷售出路,農民要聯合發展。難道這些會議上,上面的問題都沒有向農戶說過嗎?
既然組織會議只是推進某產業快速發展,就應該想到迅速擴大的后果呀?因為之前那么多種類農產品除了問題,組織會議就應該邊推動,邊想措施杜絕呀?否則這種不能為行業排憂解難,不能預見行業發展之困的會議,開它作甚!不要因為某些產業會議加速導致農產品滯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