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農資》記者 童玲
化肥制假售假欺騙農民的手法多種花樣,最突出的就是“偷含量”,吉林省通遼市柳河縣偉業農業生產資料有限責任公司張偉告訴記者:“部分廠家執行的是企業標準,遠低于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且名稱不符合國家標準要求,如市面上的一種氮肥,氮含量標識為25%,但是經化驗,氮的含量只有18.19%;再如一種復合肥,標識的總養分為57%,但是氮磷鉀的含量實際上只有40%左右。”
標識是肥料的身份證,也是說明書。一些化肥包裝袋上標注“總有效成分”“元素含量”等,但是這種標識是不規范的,因為鋅、硫等元素是不能被計入總養分。遼寧省彰武縣匯豐農化銷售中心曹友明反映:“東北地區摻混肥價格比較亂,對正規廠家復合肥沖擊較大,如市場上一種含量為56%的有機+無機型的肥料,是低含量肥虛標成高含量,實際上氮磷鉀的含量只有30%,剩余的含量則是有機質,這是偷換概念,通過標識來誤導農民。”
陜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美邦農資經營部楊振民也告訴記者:“很多小的批發商會銷售加了少量硫的氮肥,出廠價只有800元/噸,氮含量只有20個,遠遠低于高氮肥,而且沒有磷鉀等成分。再如同樣標識為28-6-6的玉米肥,正規廠家標識的成分是氮磷鉀,而低價小廠肥料則是28個氮,剩余的兩個6分別是鎂、硫或黃腐酸等不值錢的成分。但是農民對化肥成分了解不多,而經銷商不可能為每個農民都普及肥料知識,只能在開會時為農民講解,但農民選擇肥料多以價格作為主要參考要素,他們只看數字,不看化學標識,認為含量高就是好肥,含量低就是不好的肥料,廠家就是抓住了農民的這種購肥心理,故意混淆有效含量和總養分的概念。要知道,養分含量僅指氮、磷、鉀,而不能把中、微量元素及有機質,還有其他添加物計入總養分中,這樣標注讓農民在購肥時走入了誤區。”
當前市場上用劣質肥冒充正規肥料的亂象也很多,曹友明向記者反映:“當前東北地區市場上用劣質肥冒充正規肥料的亂象很多,如用一種高氮型摻混肥料冒充高氮長效肥料。高氮型摻混肥料和高氮長效肥料是兩個概念,高氮摻混肥料只是用普通大顆粒尿素為原料,造價比較低,而高氮長效型肥料造價相對較高。還有用味精廠生產的有機肥料冒充正規肥料的現象,這種肥料的實際含量只有15%,進價只有40元/袋左右,但是售價能達到100元/袋,主要是通過忽悠團銷售。這些以次充好的肥料或偷含量,或偷換概念,以低價來吸引農民,造成很多農民盲目購肥,施用后效果很不好。”
忽悠團打著團購、廠家直銷等口號進行宣傳,在銷售化肥的過程中故意誤導農民,坑農害農的現象在全國各地時有發生。曹友明說:“農民以為得到了實惠,但實際上他們反而是花了高價錢。農民購肥之后過幾天再撥打銷售人員的電話就再也打不通,即使農民去當地工商部門去舉報,工商部門也沒有辦法,因為農民購買的只是高價肥,并不是購買了假化肥,包裝袋上的標注也沒有任何疑義,是12個氮,0個磷,3個鉀,總含量大于等于15個含量。農民購買的肥料單位含量的價格比正規廠家化肥的單位含量高很多,但是農民不會辨認包裝袋上的標識,始終沒有明白其中的道理。”
安徽省宿州市蕭縣美農作物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翟傳記也反映:“正規廠家的化肥受忽悠團影響較大,尤其普通農戶很容易受忽悠團忽悠,忽悠團抓住農民愛占小便宜的心理,以次充好,通過贈送小禮品的形式銷售。如有忽悠團銷售的玉米肥含量只有26個氮,其余是鈣鎂硫等成分,沒有磷和鉀,零售價為100元/袋,每袋利潤能達到40-50元,但卻有很多農民愿意買。而正規廠家的高氮肥含量為28-6-6,零售價為100元/袋,利潤只有10元/袋左右,農民卻不愿意買。這是因為忽悠團欺騙農民,夸大肥料的效果,還聲稱施用這種含量的肥,后期不需要打藥。施用這種肥后,作物前期長勢較好,但是相較于施用正規廠家肥料的地塊而言,其后期產量是下降的。當農民意識到受騙后,早已不見忽悠團的身影,農民只能吃啞巴虧。然而雖然每年都有上當的農民,但是在下一年購肥時還會有農民上當。”
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權益
在種植成本增加、糧價下跌的形勢下,追求低價位是農民購肥的標準,但是正規的肥料企業生產出來的化肥自然成本會高,而假冒偽劣肥料的生產成本極低,所賣的價格較之正規產品低很多,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造成這些亂象的原因在于農副產品價低,而今年化肥價格卻一直處于高位,遠遠超出農民的心理預期。此外,當下農民辨別肥料真假的能力很弱,在農民以價低為原則的心理下,加上相關部門對假冒偽劣肥料產品的查處和打擊力度不夠,肥料市場的競爭缺乏良好秩序,就給了假肥料以可乘之機。劣質化肥坑農害農,擾亂了化肥市場秩序,也讓依法合規的生產企業受到傷害。在此提醒廣大農民朋友千萬不要貪圖便宜,購買化肥等農資一定要選擇正規農資店。如果您購買到假農資,或者使用后造成了一定損失,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