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漸升 張 珣 黃武林
(電子科技大學基礎與前沿研究院)
黨建,即中國共產黨的建設。1939年,毛澤東呼吁全國人民“建設一個覆蓋全國的、受眾廣泛的、上層建筑牢固的以布爾什維克為模板的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首次被稱為一個“偉大的工程”。此后,在幾代領導人的不懈努力下,黨的建設工作日漸完善。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不僅將黨的建設置于“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框架中予以表述,更加強調“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眾多黨建專家認為,這再一次凸顯了黨的建設在中共事業發展全局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對于為國家和黨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高校而言,學生黨建工作同樣具有重要的戰略作用,它培育了黨員隊伍的新生力量,優化了黨員隊伍的政治素養,確保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后繼有人。
高校學生黨建工作主要內容是以學生黨員的發展過程為主線,發展的重要時間節點作為輔助,繼而將黨建工作細化為積極分子的培訓、預備黨員的教育、正式黨員后的監管三部分。
高校承擔著為黨培養后備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核心是抓源頭,重點是監管過程,著力點則放在入黨積極分子的培養教育上。對于高校學生入黨積極子來說,大多數人正處于從共青團員向黨員轉化的過程,這是三觀(即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塑型期。對于高校黨組織來說,應積極開展專題報告、集體學習黨章、專家講座、優秀黨員座談會等形式,讓學生充分了解黨的發展緣由、光輝歷程、英勇事跡等,增加黨組織自身的吸引力以及學生對黨組織的探索欲,激發他們向黨組織靠攏的熱情并自覺提交入黨申請書。同時,在整個過程中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并進行持續性考察、教育和管理。要堅持學生黨員發展工作質量優于數量的原則,注重考察發展對象能否主動學習黨的理論知識,力求吸引更多品學兼優、德才兼備、政治覺悟高的共青團員到黨組織中來。
黨性教育是學生黨員發展過程的重點與核心,其貫穿于學生黨員發展的各個階段。黨性的培養可以通過普及黨的基本知識、灌輸正確理論思想、構建黨風教育等專題教育方式進行,形成一種長效機制去提高學生預備黨員的先進性。學生黨員的黨性管理也是根據以上內容開展工作:一方面,定期開展組織生活、教育實踐活動,如創先爭優學習活動、開展雷鋒精神學習等,通過這些活動來培養學生黨員的黨性修養,培養和加強他們的奉獻意識和先進性意識。另一方面,通過黨組織的教育,促使學生黨員嚴格要求自己,在思想和行為上形成自覺的約束力和規范力,認真履行黨員義務,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意識和習慣,進而在走向社會和工作崗位后,仍保持黨員先進性,不斷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在經過積極分子期間與預備黨員期間的基本教育后,學生黨員已經對黨組織有了深層次的了解,但這并不是終點,而是加入黨組織新的起點!在吸納一名正式黨員后,一方面,黨組織應制定長效機制,主要是先完善、制定相關制度,如“三會一課”制度、“兩學一做”制度、黨員內部自評與互評制度、思想匯報制度等。進而,為每位同學量身定制相關目標從而制定不同監管政策,實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針對性地、有步驟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為了使學生黨員發展工作更具科學性、規范性,應重視黨組織的建設,向學生宣傳黨的路線、領導方針、政策,引導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增強學生黨組織的凝聚力,不斷擴大黨組織機構、增強組織實力。
由于受到市場經濟發展和多元文化沖擊的影響,高等院校學生黨員對于國內外發展形勢、社會發展等問題有自己獨特見解,從而導致價值取向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對馬克思主義信仰也不足夠堅定。部分入黨積極分子及學生黨員入黨不再是為了追求正確的理想信念,入黨動機多帶有目的性。入黨動機復雜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一些學生認為入黨很光榮,個人和家庭都有面子,能夠滿足自己虛榮心。(2)一些學生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環境的影響,把入黨作為一種隨大流的行為,具有盲從性。(3)還有一些學生入黨是為了滿足自身利益,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加,入黨成為找工作的“墊腳石”,存在一定的功利性。這些入黨動機不純的學生黨員雖然在組織上入了黨,但對黨的認識并不充分,政治理想信念模糊,平時的行動遠遠滯后,只是在表面上入了黨,其思想上還遠遠沒有入黨。這直接影響到黨支部建設的純潔性和先進性,降低了學生黨員對自身角色的認知度,使學生黨員無法正常發揮先鋒模范帶頭作用。
近年來,高校規模擴大,黨建工作也面臨新的壓力。學生入黨積極分子數量大幅度增加,“重數量輕質量”“重發展輕教育”的現象多有發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黨員發展過程中考核程序不夠嚴謹且流于表面工作;在發展對象的培訓環節,組織對學生黨員的教育不夠重視,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考察指標片面化,組織機構將學習成績、工作能力等視為考察的硬性指標。諸多原因導致了學生黨建隊伍工作力量薄弱,極大影響學生黨建工作的發展,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黨建考察工作的難度,動搖了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因此,加強學生黨員培養教育和管理并嚴把質量關,已迫在眉睫。
處于發展階段的學生黨員是最需要接受組織教育的階段,也是提高黨員先進性、加強學生黨性修養最重要的階段。但在新時代的到來之際,高校黨組織的教育仍過于傳統和保守,未與新時代發展很好結合,使學生黨員教育效果不顯著。從教育內容來看,大部分時間仍處于單方面被灌輸政策、文件等原文材料階段,沒有更深層次交流。學生之間更多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樣才有利于發展黨員充分領會各種學習精神,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受教育。從學生發展黨員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來講,一方面,教育過程中過于重視理論學習,實踐形式教育過少。未全面考慮發展黨員的個人實際狀況,很難有效地引導他們正確認識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使學生發展黨員培養處于封閉狀態,思想上缺乏實踐的考驗和監督。另一方面,仍未順應時代發展充分利用新時代的高科技發展。現在黨組織開展黨員發展教育仍是采用教師授課、開小組會的方式,未結合新媒體網絡線上線下共同學習的模式。現在的學生喜歡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黨建工作與新媒體網絡結合不緊密也就難以滿足學生黨員對信息內容不斷豐富的需求,也降低了對發展黨員的吸引力。
理想信念教育是高等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信念堅定,骨頭就硬,信念不堅定,必然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币牙硐胄拍罱逃凉B透到發展黨員的日常生活中各個環節,嚴把入黨關卡,定期考察發展黨員的入黨動機與相關素質并對其進行入黨前的理想信念教育,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多開展學習黨章、宣傳紅色文化等學習活動,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增強入黨的信念,不被“找工作”“個人發展”“周圍環境”等客觀因素影響,真正做到入黨動機端正。
隨著高校辦學規模的擴大、申請入黨的學生也隨之增加,在黨員數量急速增長的過程中,黨的未來與發展受到了影響,在學生黨員的發展工作中平衡質與量的關系成為一項重要工作。要本著“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的原則,全面衡量黨員標準,切記避免用學習指標代替政治指標,不僅考核發展學生的學習科研能力,還要考察其政治素質、現實表現,堅決做到入黨動機不純不發展,思想政治素質不高不發展,絕不為了實現發展數量的目標而忽視發展黨員質量,以期大力發展優秀學生入黨,更好地發揮高校學生黨建的主體作用。
“立德樹人是新局面下高校教育工作圍繞的重心,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條主線也將其貫穿其中。”這是習總書記2016年為高校思政工作藍圖所畫下的重點,從習總書記所強調的話語中可以看出,高校教育已被打開了新局面,黨建作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也同樣承載了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如何將黨建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就成為新時代為黨建工作中發展黨員工作出的一道新問卷。高校學生黨員立德樹人最重要的就是牢記身為共產黨員的使命感,使命感的油然而生更多是來自于發展黨員的理論素養積淀。因此,要從源頭上知曉黨、了解黨、理解黨,以黨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作為開端深入學習,讓學生黨員能自行梳理出黨的發展脈絡,使其對歷代領導人的思想及所作貢獻了然于心,從內心深處激發其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的榮耀感。回首過去的同時,緊跟新時代步伐,聆聽現任領導人的每一次講話,貫徹學習其思想精神內涵,激發學生黨員對于國家的使命感,這也完成了“立德”的工作。至于“樹人”就是以理論為基礎,結合實際生活,以多渠道、多元化的形式去實踐,將心中的理想信念應用其中。
學生黨員發展工作是高校黨建的關鍵環節,在這一過程中所吸納黨員的品質直接影響高校黨組織建設的質量,甚至是中國共產黨今后的隊伍能否足夠強大和堅固的直接因素。因此,在發展黨員工作過程中應根據高校發展青年學生的人數、年齡、社會角色等實際特征,嚴把質量關、堅持入黨準則、加強教育創新,力爭從源頭上做好高校學生黨建工作。只有在這樣不斷的探尋和進步中,高校青年黨員才能樹立準確的理想信念、迸發強烈的愛國之情、堅定為國效力的使命感,助力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接力棒才會永傳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