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毅
(吉林省通化市青少年宮)
藤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傳統且實用的工藝,凝結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是中華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用藤編技藝可制作出形態千變萬化、迥異不同而又具有強烈藝術美感的作品,集實用性和藝術性為一體。
學校開設藤編專業課對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非常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學校教育能提供相對固定的學習時間、場所,課堂上教師專業系統地講授,也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學生在學習和制作中體會傳統手工技藝的博大精深,先人們的勤勞聰明,有利于學生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從而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讓他們在代代相傳的傳統文化技藝中感受到獨特的文化情致和魅力,精美的藤編作品古樸田園和現代氣息的巧妙融合,能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與他們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他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是生活的一部分,從而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欲。
做好青少年傳承工作,以點帶面,星火相傳。
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和創新性。他們不僅具有年齡上的優勢,同時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更強。通過系統學習,他們能很快掌握傳統技藝。通過定期舉辦家庭親子活動、技能大賽、社會公益藤編作品展覽等活動,讓家長和孩子在參與中體驗、競爭,對獲獎作品展示,在活動中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制作水平、鑒賞能力,同時擴大了對藤編這項民間技藝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熟悉和掌握這項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讓藤編技藝的傳承由學校延展到家庭,進而延伸到社會,讓傳統技藝星火相傳、代代相傳。
通過學校的努力,會促成傳統文化的傳承,而這遠遠不夠。教育的更高目的是創新發展,創新發展才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繼承。將藤編技藝注入現代化時尚元素,融入新的文化內涵,使這項傳統工藝更趨完美。
一件作品,它的材質、色彩、編法、造型決定著作品的美感和新穎度。因而教師在教學引導上應有意識的從作品造型設計、材質、編織技法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創意指導。
在作品造型設計上,引導學生可以從平面向立體突破。不僅讓學生可以制作平面的作品如杯墊、平面畫、鏡框等,還可以編織出形態各異的立體作品,亦可在一件作品中平面與立體兼容。編織材料的選取也可以不僅限于紙藤,可以到大自然中采集,就地取材,可利用蒲草、蘆葦、秸稈、柳條、竹子等等作為編織的材料,可以單獨成器,亦可以與不同材質、不同工藝融合,如可以加入蕾絲邊、小絹花等做裝飾和融入陶藝、木藝、金工、布藝等工藝制作。藤編編織方法操作性強,簡單易學,深受學生喜愛。教學中教師首先傳授基本技能方法,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進而推陳出新。先讓學生學習基本的打底編織方法:十字底和井字底。待學生學會后進一步學習方形底和橢圓型底等等較為復雜的打底方法。主體編織技巧由簡單的經緯編織到花樣編織。比如,方格圖案、斜紋雙排、三角形、菱形、菊花形、鏈子扣、蝴蝶結,等等。讓學生反復操作,總結技法,熟能生巧,在純熟的技藝中生發出創新思維,通過創造性的編織制成各種精美作品,來展示自己獨具特色的設計觀念,向觀賞者傳遞自己對生活和作品獨具一格的感悟理解。一件精美而富有創意的作品,實際上它是一種無聲的語言,透露出生機希望,又引人深思。
學校應經常組織學生到制作或出售藤編、草編等制品的工廠、村落、商鋪做實地參觀學習,拓寬他們的視野,激發起他們學習制作的興趣,啟發出他們更多的創意靈感。教師也要積極收集更新藤編作品素材,及時以實物展示、視頻、微信等多渠道傳播給學生,起到啟發點撥學生創意思維的作用,以利于學生創意作品的產生。
在一方寧靜的空間,讓心緒放慢,將心意、心思轉化到指尖的躍動,通過指尖靈巧的配合,將靈動的思維在傳統技藝下幻化成美妙的作品。當一件件精美作品呈現在學生們面前的時候,這不僅僅是對掌握一項傳統技藝的獎賞,更是完成一次美好的人生體驗,他們是在編織器物,更是在編織生活。學生耐下心性,潛心制作,他們的審美情趣,創造能力最大化的被激發出來,他們的創作靈感得以最好實現。
藤編作品給人以質樸純正的美感,透露出歲月傳統的氣息。它獨特的材質、藝術形態和極強的實用性使其煥發出獨特的魅力。在紛繁喧鬧的今天,校園為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一片廣闊的沃土。只要我們用心播下一顆顆傳統文化的種子,相信它將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