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守信 劉文靜
(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
“小學入學適應困難”是指從幼兒園畢業(yè)的兒童在進入小學后,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階段學習生活,無法從幼兒園教學環(huán)境順利過渡到小學。在兒童學習認知發(fā)展中,小學中低年級學習習慣及能力的培養(yǎng)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兒童能較好適應起始年級,實現(xiàn)心智的進一步成熟,將會決定孩子對于學校生活的態(tài)度以及今后的人生軌跡。遺憾的是,雖然小學生入學適應性問題已經(jīng)引起有關教育者的注意,但是對這方面的研究論述卻總體不多。唯有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改變自身教育觀念及教育策略,才能轉化小學生入學適應困難,讓孩子適應小學階段學習。
一般來說,多次的失敗經(jīng)歷會降低自我效能感,個體成功經(jīng)歷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家長和老師需要認識到這一點,敢于讓孩子獨立完成一些成功幾率較大,又力所能及的小事,盡可能地鼓勵表揚孩子,使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快樂感。沃爾帕創(chuàng)設的系統(tǒng)脫敏療法認為,外界刺激強度由小到大可以不斷鍛煉孩子的心理接受能力,直至接近或達到正常的心理狀態(tài),幫助孩子拋棄以往自卑畏怯的性格,建立開朗自信的人格。家長和老師需要多鼓勵孩子嘗試多接觸他人,積極加入團體性活動,盡量融入到群體中去,使兒童能夠自然放松內心的拘束,敢于表達消極的情緒,不至于壓在心底。
孤僻性格的兒童在早期大多沒有習得與人交往的基本技能,繼而不能和身邊的人正常交流。要想使孤僻兒童打消心底的防線,家長和老師首先需要讓孩子能以愉悅放松的情緒與周圍人互動,鼓勵孩子走進集體展示自己的優(yōu)點。一旦其愿意與他人交往,并及時加以強化激勵,就會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滿足,最終充滿信心地參與集體活動。對于教育者來說,則應多點耐心多點微笑,兒童會自然地與外界相互兼容,逐漸產生交友欲望。家長可以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帶孩子走入人群多與外界交流,使孩子慢慢發(fā)現(xiàn)外界是友善的,并不像所想的那樣充滿惡意。
布朗納(Brownell)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的自我中心會妨礙交友能力發(fā)展,兒童習慣性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知方式嚴重阻礙了其對外界環(huán)境的探索行為,同時還會導致同伴缺失。魯迅先生說過,孩子需要別人來教,毛病需要別人來醫(yī)。家長和老師可以用移情訓練的方式培養(yǎng)孩子多考慮他人,比單純使用強制性手段或者說教更為有效。恩格斯認為只有在集體中,個體才會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華的機會。也就是說要形成完整的人格,孩子還需要多參與集體合作類的活動。例如,體育課上的接力比賽、拔河比賽等。
經(jīng)過肯定自我的不斷陶煉,會提高孩子自我成就感,使孩子自知自信、自重自主。家長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并合理地強化培養(yǎng),使孩子從身上其他方面優(yōu)勢中獲得優(yōu)越感,增強自我肯定的意念。此外,家長還應該適時地鼓勵支持孩子發(fā)展一技之長,如果家長對其放任自流沒有要求,孩子只會怨天尤人對外界充滿不信任。
家長要明確工作收入雖然重要,但陪伴教育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財富,即家長陪伴孩子共同經(jīng)歷成長的各個階段,成為孩子值得交心的摯友,幫助孩子幸福健康地發(fā)育成人?!爸赂弧迸c“教子”的關系,是一種“物質”和“精神”相互轉變的辯證關系。貝多芬曾說把“德性”教給孩子,使人之幸福的是德性而非金錢。唯有注重教育后輩讓子女擁有高尚的思想,才可以說是真正的“富”。陪伴是需要家長花費時間精力的長久性過程,家長要從思想上重視對孩子的陪伴,做出詳細地規(guī)劃和思考,在實施過程中家長要有原則有步驟地去開展。教育學家馬卡連珂曾經(jīng)指出,沒有父母的愛,培養(yǎng)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家長應及時與孩子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傾注父母最大關懷和愛心,了解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才能成為孩子成長過程的陪伴。
獨立是個體依靠自己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兒童學會走路說話后便萌發(fā)了獨立意識,步入三、四歲時獨立意識就會成長到另一階段,想要依靠自身能力完成事情,家長應把握這個最佳時期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能力不是一蹴而就,離不開成人的耐心指導和強化。家長首先要尊重和發(fā)展孩子的獨立意識,切忌不能包辦孩子的所有事宜,孩子如果萌發(fā)獨立做事想法時,家長要給以鼓勵表揚,支持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小事。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存在許多發(fā)展孩子獨立能力的活動情境,家長要給孩子充分發(fā)揮的機會,例如讓孩子自己選擇穿什么衣服、自己單獨睡覺、自己獨立吃飯等等。當孩子面對困難疑惑時,先給時間讓孩子獨立思考想出解決辦法,而不是以權威者的身份直接干預處理。
教師在與學生進行教學互動時要能夠善于發(fā)現(xiàn)和思考、適時地改善自己的教學方法,不僅使學生得到知識層面的提高,也使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得到發(fā)展。通過觀察可發(fā)現(xiàn),在當下教育環(huán)境中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已經(jīng)慢慢變成了學生跟隨老師的單向活動,這既不利于教師專業(yè)能力提高,也為學生適應學習環(huán)境帶來了阻力。另外,一年級孩子思維方式并不成熟,還需要依靠具體事物來幫助他們理解思考。教師在開展教學時,不僅僅要語言兒童化,根本的是要思想兒童化。游戲教學是幼兒園實施教育的主要方式,也符合低年齡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所以教育者要重視游戲在低年級教學中的作用。
對于新入學的小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適應是心理適應,而心理適應的最佳良藥是教師的期望。教師的積極期望可以化解新環(huán)境帶給新生的不安,可以增加新環(huán)境對新生的吸引力,可以樹立新生的自信心,提升新生的歸屬感。根據(jù)羅森塔爾等人的心理實驗結果,期望能夠帶給人一種引導力量。如果孩子平時表現(xiàn)平平,但作為老師對他充滿熱情,對他的能力表示肯定和相信,經(jīng)常鼓勵表揚并給予額外的關注,那么這種特殊的待遇就會讓孩子成為教師所期望成為的那類人才。相反,如果采用負面期望對待這位學生,不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反而會增加對學校的抵觸情緒,甚至引起厭學和逃避心理。
加州大學韋納教授的歸因理論表明,如果個體偏向于將成功歸因于自己的能力及努力,那么個體就會易于驕傲自滿。相反,如果個體傾向將失敗歸因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個體就會產生頹廢和無力感。很多小學生會有意識地思考為什么自己成績不那么理想,教師應該及時針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幫助和引導學生根據(jù)客觀情況對自身進行正確歸因,避免將學習的好壞歸因為外部的不穩(wěn)定因素,防止學生有太多的僥幸心理。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將失敗歸因于努力程度不夠,激發(fā)學生更高的學習動機,對自己下一階段的學習充滿斗志和期待。教會學生正確歸因需要長時間的努力,所以教師應該在日常教學中就滲透出積極的觀念,傳達永不放棄的向上精神,讓學生通過正確歸因發(fā)掘自身潛力。
學校應當建設新生心理健康文檔,快速并且細致地掌握孩子們的內心活動及行為,達到教育當下和預測未來的作用。當學生出現(xiàn)行為異常時,應及時交談并建立心理健康檔案,準確分析原因并采取心理引導。學校班級里可以放一個信箱,當學生心理有不愉快或者對于某件事情想不開時,可以向信箱里匿名投件。班主任教師通過搜集這些信息,在班會課時可以組織同學一起想辦法,或組織相關話題討論,既能了解孩子們的內心,又可以潛移默化地解決部分孩子的心理問題。成人總會以自己的思維去看待孩子,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幼兒心理的學習,多涉獵這方面的書籍或知識,增加對兒童的了解,唯有這樣教師才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在短時間內采取最恰當?shù)慕鉀Q方法。
皮亞杰在道德發(fā)展理論中指出,5至10歲是兒童道德認知從他律階段向自律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并且將兒童之間的同伴交往看作是發(fā)展道德的主要方式。班級是兒童社會交往的最集中場所,要形成健康和諧的班級氛圍,離不開任課教師和班主任的引導。學生通常不會將班級事情主動告訴老師,教師要學會仔細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兒童在行為中所透露出的信息。學生之間交往關系具有一定自主性,因此教師需要在其中扮演引導者、中介人的身份,巧妙地在班級當中進行正確教育指導。如果班級內部學生之間產生了沖突矛盾,教師要靈活變換自己的身份,可采取仲裁者的方式或以權威者的角色介入雙方,調節(jié)學生之間緊張的關系,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
具有入學適應困難的小學生在學校學習生活中會表現(xiàn)出諸多不適應癥狀,造成入學適應困難的原因來于兒童自身、家庭以及學校教育等因素。因此,入學適應困難兒童本身要主動配合正視自己的優(yōu)缺點,糾正以自我為中心,學會多考慮他人想法。家長需要采取多賞識教育,在孩子人格形成關鍵期做好陪伴,有意識培養(yǎng)孩子獨立生活能力。教師應當改變傳統(tǒng)教育方式,多給予學生積極期望,引導學生學會正確歸因,及時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構建和諧融洽的班級氛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