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兆熊
之前文章里說過,農業推廣工作中,推廣一些穩定的項目要比推廣一些不了解的新奇品種,或者高新技術更有現實意義。其實在這幾年的項目推進工作中,我發現仍然存在這樣的問題。一些新型項目的產生,本身就是在結合現有技術和當地情況下集成創新的產物,但是有些項目的設計者,為了體現自己所謂的創新,只是把能夠體現項目的新穎方面進行簡單疊加,并沒有整體思考項目可行性,項目建成后的運營情況等。
比如說某桑葚種植者,請教了很多專家,最終形成一本桑樹產業開發可行性研究報告,里面分別闡述了桑樹的可開發產品,除了桑葚采摘、桑葚干、桑耳種植、桑葚深加工保健品等,看著確實讓人心潮澎湃。但是哪個組織愿意投資呢?生產出來產品如何銷售呢?好像遇到的新問題比老問題還難?再比如這幾年為了農村實現脫貧,有些地方開始大量種植核桃,眼看著產量快速增長,核桃價格卻下滑了5-10倍。相關科研單位倒是給出了不少核桃的深加工產品,什么核桃油、核桃粉、核桃乳、核桃肽、核桃破壁花粉、核桃果脯等等,可是好不容易生產出來功能強大的產品,賣便宜了,企業不愿意;賣貴了消費者不愿意,所以這些深加工產品都成了空中樓閣。
再者,在某城市,政府為了處理城鎮濕垃圾,準備引進很多專業公司,有的公司直接將濕垃圾經過微生物的作用處理成可以農業灌溉的水;有的公司處理之后,將這種有營養的液體飼喂黑水牤,然后將黑水牤糞便做成有機肥,黑水牤可以做成高蛋白飼料或者提取脂肪。表面看后者公司確實有科技含量,但是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實際數據,到底每天產生的城鎮濕垃圾適合養殖多少蟲子呢?然而這些蟲子又能產生多少糞便呢?這些高檔的糞便有機肥怎么銷售呢?這個城市所有的濕垃圾處理后能生產多少蟲子,能夠那家飼料廠為了這點高端原料單開一條生產線呢?這些飼料怎么銷售呢?另外這是政府城管局要建設的項目,對于行政單位有沒有銷售這些高端產品的團隊和渠道呢?與其有這么多的問題,還不如,直接處理后用于園林綠化灌溉呢?
現在我們已經不是處于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再好的產品在市面上也難說沒有替代品,所以我們不要以所謂的創新掩蓋了市場需求。如果沒有市場,前期的這些創新投入可能會讓項目運轉更加吃力。
社會需要創新,項目更需要可行性。一個項目的順利建設,平穩運營,逐步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銷售模式創新才能得以實現。項目不落地,對市場只是各旁觀者判斷,創新可能是無本之木,可能是海市蜃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