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麗 劉惠平
(福州英華職業學院)
近幾年,隨著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長和大學生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一些商家紛紛做起大學生的“生意”,針對大學生市場網絡貸款的金融產品逐漸盛行。由于網絡貸款門檻低,受限少,所以受到大學生的青睞。螞蟻花唄、企鵝系的微粒貸、人人貸、拍拍貸、易貸寶、E租寶等多家專門針對大學生的信用貸款雨后春筍般冒出來,讓人應接不暇。然而,大學生一直生活在校園環境中,很少接觸社會,沒有歷練,所以判斷力和自制力都不足。同時,這部分大學生,他們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又容易盲目貸款,很可能最后就負債累累被迫以貸還貸的情況,嚴重的還可能導致悲劇的發生。大學生互聯網貸款、不良消費、惡意透支等問題己經成為互聯網時代學生工作中的棘手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2016年1月,針對大學生使用網絡分期貸款平臺這一現象,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面向50余所高校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62.77%的學生使用過網絡分期貸款平臺,其中77.33%的學生使用未滿半年.辦理流程中,84.86%的學生不愿提交父母電話.在貸款額度上,1000元以下的占40.7%,1000~2000元的占40.12%,僅有5.23%的同學貸款額度超過5000元。54.07%的學生每個月還款額度為100~300元,而兼職打工、透支下個月生活費、省吃儉用則成為還款最主要的來源。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發布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查報告》顯示,8.77%的大學生使用貸款作為獲取資金的渠道。此外,本人在走訪福州七所高校中發現網絡貸款的小廣告貼到校園的角角落落,無抵押,半小時放款等字眼非常吸引人.正由于網絡了貸款申請便利、手續簡單、放款迅速,成了吸引大學生的殺手銅,也正是由于無門檻,學生在增長的消費欲和僥幸心理之下可能“連環貸”,墜入財務“陷阱”,甚至“裸條”借貸。全國已發生多起,大學生因網貸無力償還,最終選擇自殺方式結束痛苦。這樣的惡性事件在高校發酵不得不引起管理者對其人身安全的保護和重視。
1.大學生網絡貸款的門檻較低、手續方便、到賬快
大學生網絡貸款的特點是門檻低,申請方便,可貸款額度高。大學生在進行網絡貸款時,僅需填寫申請表,提供身份證、學生證等,全程線上操作,審核通過后,在兩小時內會直接到賬,方便快捷。
2.額外消費無法滿足
大學生無經濟來源,自制力又較差,虛榮心強,愛攀比。除了吃飯、生活費用等基本需求外,經常還需要同學聚餐、購物、旅游、更換電子產品等額外的消費需求。據調查,一部分學生生活費完全不夠用,要想滿足他們消費需求,生活費急需額外補充。因此,貸款的需求會比較多。
3.大學生網絡貸款進入校園缺乏統一監管
大學生網絡貸款貸一切認證、記賬、清算和交割等流程均通過網絡完成,借貸雙方足不出戶即可實現借貸目的,無抵押在線交易,純屬信用借貸團。目前大學生網絡呈現出兩個方面的監督不到位:(1)貸款手續簡單審查不夠嚴格,同一個人可以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在同一貸款平臺借款。(2)校園貸行業機制不夠完善,不能實現信息共享,容易出現多頭借貸行為即學生可用同一身份信息在多家校園貸平臺申請貸款。甚至,學生在面臨貸款逾期時冒險選擇拆東墻補西墻,最后泥足深陷而無法自拔。
4.大學生缺乏風險意識及安全意識
很多大學生被大學生網絡貸款所標榜的低門檻、零首付、零利息、免擔保所打動,面對物質的誘惑毫無招架之力。對網上貸款的安全性缺乏應有的評估,沒有意識到網上貸款的風險。對網絡貸款合同上的違約條款、逾期付違約金等細則沒有認真研究,缺乏對網貸合同的足夠重視,一旦發生逾期,不僅得按照合約繳納違約金還需支付高額利息,甚至會收到貸款平臺五花八門的催款通知。生活及學習受到嚴重干擾乃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脅。
1.加強大學生良好消費習慣的養成教育
一是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理性的消費觀。要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誠信主題教育等主題系列教育活動。班主任、輔導員積極關注學生消費心理,幫助學生糾正過度消費、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和心態,教育學生不攀比、不炫耀,排查學生異常消費行為,幫助學生制定消費計劃。與家長保持溝通聯系,合理控制、支持學生消費。二是樹立勤儉節約、自立自強的先進典型。開展自強之星人物評選、自立自強訓練營等活動,用身邊故事影響學生,用身邊榜樣激勵學生,幫助學生積極向上,形成良好的消費習慣。三是加強法制教育。要及時更新法制教育內容,提高大學生資金安全意識。
2.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貸款”業務的監管
針對大學生網絡貸款出現的不良現象,2016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中國銀監會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作為學校,我們呼吁上級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網絡貸款”業務的監管,規范貸款平臺的審核流程,嚴格審核貸款人的身份信息、資質及償債能力。規范大學生網貸行為,其中包括不得僅憑學生身份證、學生證等低門檻方式發放貸款,未取得家長、監護人等同意,不得向學生發放貸款。不得以手續費、滯納金等各種名義變相發放高利貸等內容。對國內的大學生貸款平臺進行監管和抽查,使這一貸款模式能健康發展,制約部分貸款平臺盲目放貸、誘導學生過度消費的行為。
3.加強對大學生網貸平臺的監管
網貸平臺彼此之間存在競爭關系,需要搶占各自的市場份額,但是行業內必須立下“規矩”,不能出現惡性競爭,企圖通過降低門檻,無節制放貸、通過“裸條放款”川等觸及道德底線的形式吸引學生,違約后通過暴力催收團的方式減少損失降低風險等方式在行業內應當受到譴責和制止。行業內應形成一定的制度和規范,制定合理的利息標準,手續費、違約金等也應規范化,并為貸款的大學生做出明確的解釋。行業內應建立起良性的競爭機制才有可能保證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唯有滿足用戶所追求的低利率,高品質服務態度,才能成為網貸平臺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4.提高大學生校園貸款安全意識
高校輔導員是學生大學期間重要的領路人和靈魂導師,對學生基本情況知根知底。輔導員日常工作中要密切關注學生異常消費行為,通過各種渠道及時發現學生在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利用主題班會等教育方式提醒大學生關注網絡貸款存在的問題,關注信用貸款對自己未來產生的影響。教育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關注學生消費心理,及時糾正學生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從眾消費等錯誤觀念,幫助學生樹立網絡借款安全意識。
制定完善各項應對處置預案,對侵犯學生合法權益、存在安全風險隱患、未經學校批準在校園內宣傳推廣信貸業務的不良網絡借貸平臺和個人,第一時間報請地方人民政府金融監管部門、銀監局、公安、網信、工信等部門依法處置。學校可以從制度層面對學生加以控制和引導,如果冒用他人身份信息通過校園貸款平臺貸款,已經給受害者造成損失的,根據情節嚴重程度可給予警告乃至開除學籍處分。
參考文獻:
[1]王娜.高校大學生網絡貸款問題及防范對策.法制與社會,2016,(03).
[2]張跌.大學生網貸多維反思筆談.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6,(05).
[3]沈源.對校園借貸平臺的探究與深思田.現代商業,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