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鐵鈞
(吉林省大安市慧陽第一小學校)
1.巧妙設計導語,激發閱讀興趣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2.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地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深會挫傷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地理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語言較準確地理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致理解全篇內容。
1.用普通話朗讀,做到正確標準在課堂上我會通過聽錄音、范讀等,給學生一個初步的整體的印象;再讓學生結合讀課文,自由學習生字,為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打好基礎;然后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自由讀、小組讀、比賽讀等,使學生把課文讀通、讀正確、讀流利,為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下扎實的基礎。
2.把感悟到的說出來,點破那一層朦朧的情感之紗在生活中學生都有豐富的情感體驗,但在學習中,他們對課文的情感的體驗是不足的,而且水平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教學中應發揮部分學生的優勢,讓他們把從朗讀中體會到的那一份情感說出來,取長補短。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明確指出:“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的興趣。”正確地讀,是指朗讀要用標準的普通話,把每個字的字音讀得正確、清楚(聲母、韻母要讀得準確,調值讀得要“到位”),做到不落字、不添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韻)。流利地讀,是指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讀得通順流暢,不頓讀,不讀破句子,不中斷朗讀,并能根據課文內容、表達的思想感情確定合適的朗讀速度。有感情地讀,是指在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能準確讀出詞語、句子的重音,能正確處理語法停頓、邏輯停頓,語速合適,節奏自然,能讀出句子不同的語氣、語調。
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合理地提出閱讀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要適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水平,過于深奧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過淺容易導致學生浮躁。因此,我在教學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育方針,一年級時上閱讀課文只要求學生借助閱讀讀懂一句話,能用自己的話大體說出一句話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揚、鼓勵。二年級時,我便要求學生不僅能讀懂、讀通一句話,而且要準確閱讀斷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話較準確閱讀解一句話的含義。三年級時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把各句聯系起來讀懂一段話,甚至一篇文章;能夠理解句與句之間的聯系,能從句與句之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是這樣一步一個臺階,不同時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學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讀懂,以至于理解全篇內容。
雖然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創造意境給學生理解,提供閱讀背景給他們,對他們自身學習方法能力提高是有相當幫助的。“它包含情感的語音與文字、富于情感的場景與畫面、表達情感的音樂與效果。”因此,筆者在教學前,要及時充分準備相應的意境,如優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置電動課件等。如此一來,在特定的已知當中,學生進行反復的閱讀學習,不僅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欣賞,同時又能夠領悟到作者自己的情感,對陶冶情操有相當的幫助,這樣的教學就將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事物學生就容易接受了。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但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抓住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主導的前提來進行,這樣就能夠真正達到訓練學生閱讀能力的真正目的。這是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段實踐、學習、取經驗之長,補自己教學之短,虛心求進,從而尋找到最佳的途徑,才能更好地達到小學閱讀訓練的最高境界。